寰行中国|别克文化之旅秘境瑰宝第一站:
我们拜访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探寻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有幸看到世界记忆文化遗产东巴古籍,我们还请到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德静女士为我们带来东巴文化的讲解,同时也解答了我们对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众多疑问。研讨会结束之后,我们一起尝试了一下亲自体验了东巴象形文字,大家在丽江古城到处都看到过的,像画也像符号,非常可爱的文字。
东巴文化研究院
丽江县大研镇黑龙潭公园,清晨你能看见很多市民在公园里散步锻炼,湖光山色之下,东巴文化研究院就藏身于此,循着树影婆娑的幽静的小径走到深处,一座充满着纳西民族气息的院落出落于眼前。两层木式阁楼设计,呈四合院布局,随处可见传统东巴文字装点门檐,纳西族至今仍在使用这种象形文字,如此有趣的文化符号瞬间让这个市民公园多添了几分异域风情。
东巴文化
东巴教始于原始宗教、自然宗教向人文宗教过渡的一种阶段,李院长说道他们以前没有属于自己的寺庙,但是他们会以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村为单位,在森林里选择一处有水源的地方作为固定的祭天场。纳西族人把祭司、智者称为东巴,民间做仪式就直接叫“做东巴”、“请东巴”,因此纳西族的宗教叫做东巴教。
(一位“东巴”祭司给我们演示书写东巴文)
纳西族崇拜万物有灵,崇拜多神、崇拜祖先、自然。传统村落的纳西族民,从出生就把信仰镌刻在心里。不管重大节日,或者日常三餐,都要祭祖先,祭素神(生命之神);耕种劳作也要祭祀自然神、山神,每年春节和秋季,纳西族都会举行祭天仪式,仪式隆重而虔城,但用于祭祀的牲畜却不铺张浪费,体现出纳西族民对自然心怀感激,敬重自然,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下,这种品质也变得极为稀缺而值得我们敬重和思考。
东巴古籍
东巴文字见证了文字演变的历史过程,对于人类文字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过去,几乎只有智者才掌握运用东巴文字,明清之后受到汉文字的影响,汉字的使用变得广泛,但是东巴经依旧是使用东巴文去撰写。
东巴古籍,都是呈长条形状的,纸张厚而韧,使用具有微毒的植物树皮制造而成,历经千年而不腐。东巴古籍的文献经典达到一千多种,包含了古代社会有关自然和社会的一切知识,从天文地理、气象、植物到哲学、历史、语言文字、文学、民俗、农牧、艺术工艺、历法等等,因而被誉为纳西族的百科全书。在文革年代,很多东巴经典遭受到烧毁,而一些在偏远山区的古籍得到了保存,当时县委书记徐振开拨了专款把五百多册的东巴经收集回来。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东巴古籍评定为世界记忆遗产,也是中国第三个记忆遗产,现存放在研究院由李院长他们保管。
东巴经为什么被中科院列为十五个绝学之一?原因是因为东巴经并不是懂上面的文字就能读懂内容,东巴文现在收获到的象形文字字数为一千五百个左右,很多东巴经都是简化而写,并没有把完整的意思都书写出来,因此翻译和研究的难度大,现在研究院和哈佛大学以及中国社科院一起做了一个中科院的大课题。
用来书写东巴文的纸张也很特别,纯手工制作,东巴纸很厚实坚韧,需要高山野生稀有植物丽江荛花制作,荛花有微毒,所以正好能防虫。
体验亲自书写一回最后的象形文字--东巴文
收获一次自己写东巴文的经历
李院长还介绍了纳西族妇女的传统服饰,衣裙为麻布制造,过去纳西族妇女需要经常背着箩筐上山采集,所以后背都有一张完整的羊皮,羊皮里面是毛,既能保护背部,又能在高寒地区防寒,还有一种用途就是在山上歇息的时候可以拆下来垫着坐下。系于腰部的七个彩色圆形装饰叫做“七星”,黑白花纹的腰带都是手工缝制的花纹,仔细一看,有云,有花,有蝴蝶,还有跳舞的小人,说明纳西族是一个崇拜自然的民族。不过李院长也表示,现在她们已经不再穿传统的服装了,一来是不方便,二来因为现在手工缝制业息微。过去,纳西族是全民信奉东巴教,说到大时代现代化的冲击,东巴文几乎走在消亡的阶段,李院长也不禁露出惋惜的神情,而在她身上,依旧能感受到她在为自己民族最后的传承和延续所作的努力。
离开研究院后,我们继续前,向着香格里拉出发。正值雨季,沿途天气时而阳光万里,时而大雨滂沱,路途也变得坎坷难行。别克SUV车系却丝毫无惧,穿过塌方区,在蜿蜒的滇藏线上行驶,出色的安全性能让我们都倍感放心。
驶往香巴拉的路上一路阳光和雨水兼程,路上小塌方不断,有时候不免堵无止境,要是换作在城市里堵上一两个小时我们一定是极其烦躁不安吧,但是这次路上我们却真的学会在停下脚步的时光里去享受身边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