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长期以来,国内的主题公园更像是简单的游乐园,只起到了一般游乐园的作用,缺乏长期而稳定的吸引力,升级发展非常困难。”在他看来,迪士尼是典型的创意经济模式,米老鼠等形象一旦被创造和传播开来就产生出巨大的IP价值,是边界非常清晰的知识产权,而且易于开发周边产品。
练好内功方能立于不败
【观点】
全球首个以导演个人命名的电影主题旅游项目“冯小刚电影公社”建成后,游客既可以在景区内感受到冯氏电影的场景和氛围,同时公社也可以作为电影拍摄基地实现升级发展。只有摆脱单纯依靠门票经济的发展模式,打造全产业链条,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将科技与文化紧密融合,才能把主题公园真正带入“创意竞争”时代。
随着国内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基于特定文化主题或创意主题的公园会越来越成熟。“国外主题公园的出现是整个IP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先做内容,内容成熟以后再把内容落地,变成有吸引力的乐园营利模式。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历史很短,所以先爆发起来的是基础商业模式比较好的地产乐园,通过积累资本,形成影响力,再朝着真正有主题的方向发展。”魏鹏举分析,未来五年,中国主题公园将会从“公园”走向“主题”,实现逆价值链式发展。
陈少峰则认为,未来主题公园的发展趋势有两种:一是走国际市场路子,即产业链很长,在全世界市场范围内做,一般在一个国家只建一个主题公园,比如迪士尼乐园和环球影城;二是走国内市场路子,即提高文化含量,加强文化与娱乐的融合,并融入历史文脉和高科技。
面对外来主题公园的冲击,国内主题公园又该如何应对?陈少峰建议,考虑到与国外主题公园在体量、规模、产业链和经营水平上的差距,国内主题公园可以通过连锁经营方式,在加强“小而精”、体验性、便捷性和本土文化性等方面与其竞争,可在每个城市做一个“文化体验中心”,融合主题、历史文脉与高科技等因素,形成城市独有的竞争力。
魏鹏举建议,国内主题公园要生存应优先考虑完善商业模式,比如与旅游和商业地产结合等;其次,要考虑把特定区域的特色文化主题进行合理的渐进式植入,避免机械照搬。“未来‘主题公园+IP’是主要发展趋势,在主题公园中植入IP可以让游客身处故事场景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获得更好的体验感。”魏鹏举同时强调,主题公园的成功与否并非完全取决于IP,关键要看是否有足以吸引人的特色产品和创意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