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以前,长岛县的渔业生产主要使用大风船,打风网,围捕鱼群。每年清明前后,渔民要出海去“东地”(黄海)打黄花鱼。一般要提前几天上网(把鱼网装上船)。几百杆子的大网,分扎成十多捆,分堆在海滩(或广场)上。事先用杆草(谷秸)扎成一把,再准备一只葫芦瓢,内盛荞麦面。准备就绪,便敲锣,鸣放鞭炮。一人擎起点着的杆草火把,围着网堆跑,另一人跟在后面,手持面瓢边跑边撒荞麦面,围跑一圈后,二人跑到船上,在“赶膛”上转一圈,撒面人紧赶几步,把瓢扣到持火把人的头上,全体上网人放声大笑,高喊着:“扣着了”“打满了”。表示下网打着鱼群了。点燃杆草有驱邪消灾之意。接着“号头”领叫起“上网”的渔号,全体船员应和着渔号,肩扛鱼网,手擎捞鱼兜子,依次上船,待鱼网全部装上船后,再燃放鞭炮,船员都拿起捞鱼兜子,从网里作捞鱼倒向船舱的动作。标志着网满装船,喜获丰收。
上网的大船,大小桅杆上挂起大小红吊子(长幅红布),船体各处贴“红对子”和大、小“福”字。上网时,整个海口渔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渔号声,喊叫声,谈笑声,连成一片,场面十分壮观。
出海时,挂起大小红吊子,燃放鞭炮,扬帆起航,摇大撸的叫起摇撸的渔号。先去妈祖庙上香拜庙,祈求海神娘娘保佑出门发财,四季平安。再到“南帮”(烟台、蓬莱等地)港口上“吃米”(上足给养)。多数船只则买猪杀肉,一为予祝高产丰收,二为改善船员生活,强壮身体。根据船员人数,将猪心割成数份,每人一块分食,谓之“团结一心”。
出海下的第一网捕到鱼后,挑四条大的放到油锅里烙后蒸熟,装盘摆放在船头,烧香纸,放鞭炮,全体船员换好衣服跪拜船头,将鱼投倒海中,敬献给海神龙王,祈求四季发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