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战国始,我国和日本就取道庙岛群岛进行海上邦交,现时日本把战国的铜镜和丝绸奉为国宝,西汉曾赐予日本女皇“倭奴王”铜印。至隋唐,据历史记载,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日本使者小野妹子首访中国,其航线是由日本出发,过朝鲜、台歧、对马入渤海,经长岛抵登州,然后再去长安。蓬莱到长安子秦朝就建有宽阔的驿道,人员车马行走都很方便。此后,小野妹子又三次来中国访问,开辟了这条中日间的海上通道。至唐代,日本、朝鲜的使者、留学生、商人,不断往返于这条海路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北路。
这条海上邦交通道延续到明代,庙岛作为北方海上航运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撰于明朝的韩国史料《朝天录》和《燕行录》,记录了不少中朝海运资料,当时往返于中国的朝鲜使臣,海行必至沙门岛候风,停泊最长时达数月之久。朝鲜从使画工还绘制了沿海岛屿图。据《明史》记载,当时朝鲜向中国进贡的马匹每年数千匹,作为回报,中国则按价送给其大量布匹,说是进贡,其实是一种等价交换。《明史》中还多处记载了中国和日本海上交往情况。当时日本也向中国称臣,每年带大量的船只与货物来中国朝贡,均在沙门岛(庙岛)停留。
当得知长岛是中国第一个海上“外交驿站”时,历史学家宋成钧觉得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情理之中的事。他对历史文化和神仙文化发掘考证了30余年,认为长岛作为一个小小的县级海岛,能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全国已经很是少见,而其所蕴涵的极其丰富的神仙文化则更是珍贵。说长岛是中国古代的海上“外交驿站”并非过分,在古时科学,特别是天文地理方面不发达的情况下,历代王公皆有崇尚和寄托神灵之心,这种感觉往往在行事中显露出来。如与日本和朝鲜的海上邦交之事,虽说庙岛群岛有天然的地理条件的巧合,但在众王公眼里那里是可求神灵保佑的“仙山”。假如能进一步进行挖掘整理的话,势必对目前长岛的对外开放交流有很大的帮助。据宋老介绍,他通过研究了解到,长岛出土的1万多件文物,无论是在旧、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和秦皇汉武年间,还是在近代鸦片战争后的十九世纪后半叶,长岛的神仙文化和航海历史有着神秘而易见的“聚焦点”,很有学术研究价值,这个课题甚至关联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