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人:山东趣玩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5-10-18 点击:753次 |
|
|
|
近日,国务院批复《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简称《纲要》,下同),日前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纲要指出,重点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区、辽中南地区和山东半岛地区三大区域,打造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和对外开放战略前沿;重点打造京沈-京石、京津呼(和浩特)新(疆)、青(岛)济(南)石(家庄)太
(原)三大发展轴。由此,山东再次被纳入国家重要战略,搭上国家战略快车。
通过“京津冀”带动山东、辽宁发展
《纲要》被视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扩展版,七省市将进一步构造大范围内的互联互通网络。
《纲要》的发展路径是通过“京津冀”带动山东、辽宁的发展,同步辐射到山西、内蒙古地区。形成以京津冀地区为核心,以辽中南、山东半岛地区为两翼,以山西和内蒙古为腹地,带动“三北”、辐射东北亚、对接“一带一路”的空间开发新格局。
文件明确了以北京为核心,进一步强化京津双城联动,立足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中南等城市群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强创新驱动,促进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和互动发展,努力实现区域整体效益最大化,积极打造带动合作发展重要引擎这一发展战略。
综合考虑地理空间、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等因素,《纲要》在空间上将环渤海地区划分为沿海合作区和内陆协作区。
沿海合作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5省(市),这是环渤海地区紧密圈,重点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区、辽中南地区和山东半岛地区三大区域,打
造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和对外开放战略前沿,成为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引擎。内陆协作区包括山西、内蒙古2省(区),这是环渤海地区的拓展区,
重点建设太原城市群和呼包鄂榆两大区域,打造环渤海地区与中西部、东北地区联动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联
同时,《纲要》还提出要依托综合交通运输通道,重点打造京沈-京石、京津呼(和浩特)新(疆)、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三大发展轴以及沿海、沿边两大开放带,发挥重要轴带对促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支撑引导作用。
辽东山东半岛海底隧道方案上报
《纲要》提出了合作发展6方面的重点任务,排在第一的便是加快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借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东风,连通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海底隧道项目再度胎动。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一名参与纲要起草和研究的学者曾透露,当初编制《发展纲要》时,曾提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连通问题。就此,凤凰山东致电山东省发改委,对方表示纲要印发前,曾咨询地方意见,但这一内容最终是否纳入纲要,目前还不得而知。
关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连通方案,此前广为讨论的是版本包括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两种。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向媒体透露,目前已上报的方案,确定采取的是,在渤海海峡,以修建海底隧道的方式连通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应该不会再有更改。希望可以在“十三五”规划上立项,立项后即可开建。此后将陆续设定相关的时间表。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才可建成。
王梦恕介绍,渤海海峡海底隧道起点(山东蓬莱)和终点(辽宁旅顺)都已确定,全长125公里,全部建隧道没有任何困难,已进行过前期科研性项目的调查和研究,技术是完全可行的。该项目预计总投资额2000亿元人民币。
山东该如何把握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契机?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就《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答记者问时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与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是一脉相承、充分衔接的。
“推进产业对接合作”任务被写入纲要:把握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契机,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大力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业合作,优化工业布局,提升服务业水平,推进产业转移承接,共建科技创新体系,为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鲁东大学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良忠表示,此次《发展纲要》的制定实施,为山东省和环渤海地区推进产业对接合作,特别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此之前,山东省部分地区、城市,如德州等,已被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并在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对接合作等方面,开展了一定的合作,为山东省和北京等京津冀地区的全面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推进产业对接合作方面,山东该如何把握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契机?
他建议,山东省以京津冀周边区域如德州、滨州等,作为对接合作的前沿和桥头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空间优势、政策优势,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分散疏解。利用自身的优势,承接北京等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
此外,京沪、京九等铁路、高铁沿线地区、城市,也要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吸引北京等中心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的流动,在旅游、物流、制造、环保、交通、外贸等产业领域,扩大和北京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享双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