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进入伏季休渔期已经一个多月,市面上海鲜价格基本平稳,餐桌上的海味质量和数量并未出现明显滑坡,然而,个别市场海鲜摊位上,仍间或出现大小不一、来路蹊跷的现货海鲜,据说大多数是使用违规网具“地笼”捕获而来。作为破坏黄渤海渔业资源的罪魁祸首之一,“地笼”怎样与渔政执法部门“打游击”?非法所得通过哪些渠道出售?对我市渔业资源又造成了哪些危害?我市渔政执法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打击采用“地笼”的滥捕滥捞?
部分养殖户转向“地下作业”
“这几年伏季休渔执法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多数渔民都已经习惯了从5月下旬就靠海停船,整个休渔期也一般不会违规出海作业。从这几年的情况看,目前海里的‘地笼’,多是养殖渔船在从事海上养殖作业时违规放置的。”莱山区海洋与渔业局渔政执法人员黄俊利介绍说,由于“地笼”网目尺寸普遍较小,一些未成熟的小鱼小虾很容易被困住,对渔业资源的破坏很大。
“地笼都是半潜在海里,海面上根本看不出任何异样,只有渔民自己知道。他们违法作业,不定时起笼,这也为伏季休渔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黄俊利介绍说,通常情况下,“地笼”在海面上仅有一个拳头大小的白色浮漂作为标记物。在一个被起获上来的“地笼”中,除了几条小巴蛸,网获的鱼、虾、蟹都是“小不点”,其中多条黑鱼个头还不足10厘米。“这处‘地笼’应该是刚刚放入海中不到一天,网的多是小鱼小虾,如果放置两天,笼内渔获会更多。”黄俊利说。
下“地笼”用上了GPS定位设备
“违规地笼一般都是串起来的,一盘地笼的长度就能达到7米左右,一处违规地笼的长度就能达到100多米,现在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大,一些渔民也开始用起了‘高科技’,漂浮标记也越来越小,甚至根本看不到。”黄俊利告诉记者,为了逃避渔政执法人员的查处,有的渔民购买了GPS定位设备,在下地笼时把地笼底部挂上重物,使其半潜在水中,水面上不需要做任何标记,只需要通过GPS记下“放笼”的坐标,隔天根据坐标来收笼就行了。
而在“地笼”非法所得的销售上,同样是一场“游击战”:过去几年伏季休渔期,莱山区烟大农贸市场、牟平区北翠市场等非法捕捞和销售幼鱼现象时有发生,不时能看到部分鱼摊贩卖十几厘米长的小鲅鱼,摊主甚至采取在市场入口设立“眼线”、分期分批贩售非法捕捞幼鱼、把非法捕捞的小鲅鱼和其他鱼种混合在一个箱子里等办法,与执法人员“打游击”。
“地笼”若不遏止渔业资源将进一步枯竭
海“瘦”了———问起今年的鱼情,开发区初旺码头的船老板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一句。
“这几年的捕捞量逐年下降,这几年都在六七万吨徘徊,跟最好的年份根本没法比,那时候能有10多万吨。”提起近年来每况愈下的鱼情,初旺渔业养殖捕捞处经理赵经民的声音里满是担忧:“如果不实行伏季休渔,现有的渔业资源将进一步萎缩,眼下正是鲅鱼产卵的季节,如果不整治‘地笼’,很多小鱼都会被网住,秋季就吃不到新鲜的小鲅鱼了。”
“这几年虽然有伏季休渔,但由于‘地笼’作业、污染和外地船只滥捕滥捞,秋季开捕后渔业资源的恢复并不明显。”赵经民告诉记者,近年来人工费用不断上涨,很多渔船只能减少出海次数,部分渔船甚至一个春天都没出过海,目前出海工人工资普遍上涨到300元/天,但由于鱼情不佳,出海一趟别说工人工资,连油钱有时候都挣不回来。记者在初旺渔港看到,在船上保养渔船、修补渔网的渔民寥寥无几。
“要是听任‘地笼’作业,再这么滥捕下去,没人愿意打鱼,都上外面打工去了,有的渔民打工都成了主业,就等鱼多的时候回来出几趟海。”赵经民告诉记者,今年渔船靠港之所以较往年提前,只赔不赚是首要原因。“休渔期很多船上的工人到养殖场做临时工,一天能赚三百元左右,但这两年养殖的情况也不算乐观,要是渔业资源再不恢复,以后能出海的渔船会越来越少,大家能吃到的海鲜价格和质量也可想而知。”
“地笼”专项整治将持续到今年底
近年来,每逢伏季休渔期间,我市渔政执法部门都会结合“护渔”行动、伏季休渔管理,组织沿海县市区渔政部门开展专项打击、清理、取缔违规捕捞行动。2015年是“绝户网”整治年,集中清理行动力度可谓“史上最高”。本月初,烟台市、莱山区两级渔政执法部门在莱山区四十里湾海域,开展清理“地笼”专项执法行动,截至目前,已清理“地笼”1400多个。在清理取缔的基础上,对携带地笼出海作业行为也进行严厉打击,整个专项行动将持续到年底。
同时,针对休渔期现货海鲜的非法销售,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也于今年5月,发出伏季休渔期间禁止销售非法捕捞水产品的通告。任何单位或个人都要自觉遵守伏季休渔各项规定,禁止从事违法捕捞及收购、代冻、加工、销售非法捕捞水产品的活动。违者将由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理,并处以非法水产品市场价格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发现捕捞、收购、代冻、加工、销售非法捕捞水产品等违规行为,应及时向当地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