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嵛山是闻名全国的文化名山,也是胶东革命的根据地。群山绵延、方圆百里的昆嵛山,是当年红军革命的战略要地,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印记:从1931年起,昆嵛山脚下党组织迅速发展,昆嵛山一带成为了胶东的“小苏区”;1935年底,中共胶东特委在昆嵛山领导了“一一· 四”武装暴动;暴动失败后,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经历血与火的考验,成为中国北方沿海惟一的红军武装,作为胶东革命的火种保证了胶东革命的延续和发展;1937年12月,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基础组建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在昆嵛山支脉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拉开了胶东人民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序幕……以昆嵛山为辐射,胶东地区的革命斗争迅速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胶东半岛。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作风顽强的胶东子弟兵,走出了一支又一支屡立奇功的英雄部队,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
昆嵛山,以其在胶东革命史上的独特地位和突出贡献,无愧为“胶东的井冈山”。
昆嵛山是胶东党组织早期活动的中心地区,是胶东的“小苏区”
在中国近代史上,地理位置特殊的胶东半岛一直是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掠夺和争夺的目标,素有反抗精神的胶东人民一直都没有放弃同殖民主义者和反动势力的斗争。
自1931年12月昆嵛山脚下的文登县诞生了第一个党小组后,革命的火种就迅速向四周播撒,尤其是在昆嵛山及其支脉天福山一带,共产党的活动发展得最早,速度也最快,这一带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群众革命基础好,有胶东“小苏区”之称。1933年初,地处昆嵛山东侧的文登县,已有鞠家庄、倪家产、大界石等3个党支部若干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0余名。是年春,成立了中共文登县第二区委员会。与此同时,位于昆嵛山西南侧的文登县第三区,中共党组织也发展起来,1934年4月建立了中共文登县第三区委员会。在两个区委的领导下,农民开展起反对高地租、高捐税、高利贷的斗争。地处昆嵛山西北侧的牟平县境内,党组织在这里的许多村建立了秘密联络站、联络点。
在昆嵛山发生的“一一·四”暴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胶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武装斗争
1935年1月,中共胶东特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发动武装暴动,并在昆嵛山北麓积极进行武装暴动的筹备工作。8月,胶东特委在昆嵛山岳姑殿召开会议,研究武装暴动的准备工作,统一了思想。1935年11月29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昆嵛山领导了“一一·四”武装暴动,指挥部设在昆嵛山主峰泰礴顶南麓的无染寺,由共产党员张连珠担任总指挥,程伦任副总指挥,三百多人参加暴动,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这场暴动因发生在农历十一月初四,故称“一一·四”暴动。
“一一·四”暴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地区领导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武装斗争,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境内发动的最后一次农民暴动。暴动在文登、荣成、牟平、海阳等县全面展开,暴动队伍召集贫苦农民开会,宣传党的反苛捐杂税、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并领导农民斗地主恶霸,开仓济贫。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积极参加。尽管最终失败,但“一一·四”暴动表达了多年蕴藏在胶东人民心中的不甘忍受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强烈呼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胶东人民为摆脱阶级压迫和剥削,争取自身解放的一次伟大尝试。暴动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胶东的统治,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使人民群众看到了翻身得解放的希望和曙光,打击了敌人,教育了群众,考验和锻炼了党的组织,在胶东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火种。
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胶东革命保存了一支宝贵的火种
“一一·四”暴动爆发后,无染寺内众僧四散,房舍成为兵工厂。暴动失败后,张连珠、程伦、曹云章等胶东特委主要领导成员英勇牺牲,特委的几个秘密联络站也被查封。于得水、王亮、邹青言、刘振民等领导暴动幸存人员组成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以黑腚崮、独木崮、山羊角、老蜂窝为大本营,疗伤、练武、扰敌,一边养精蓄锐保存力量,一边在昆嵛山区坚持斗争,为胶东革命保存了一支宝贵的火种。理琪来到胶东后,非常珍视这支经过血与火考验的游击队伍,并对其直接领导。
当时,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不足百人,大都是来自文登、荣成的党员和革命群众。面对敌人的清剿、屠杀,于得水根据队员离家远近的情况,把队伍分成山前、山后两个活动组。为了转移敌人的目标,牵制敌人的兵力,游击队采取虚张声势、扰乱阵脚的战术,放石炮、点山火,与敌人巧妙周旋。据当地人讲,当时,到了夜间,昆嵛山上有的地方放石炮,有的地方点山火,漫山遍野都是炮声火光,加上群众的刻意渲染,使得敌人惶恐不安。
在革命斗争中,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深深地扎根于昆嵛山周围的贫苦农民群众之中,与群众有着非常密切的血肉联系。敌人准备“清山”、“围剿”,群众就及时地将情报送进山里;游击队下山袭击敌人,群众主动帮助带路。1935年底至1936年初,严寒突袭胶东大地,饥饿和敌人的清剿对革命者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广大群众把游击队员视为自己的亲人,自发地组织起来,为游击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老蜂窝”,位于昆嵛山泰礴顶东侧的深山处,方圆30多平方公里,密林深处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山洞,因山势险要,林木茂密,山洞秘藏,状如蜂窝,四面皆有出口,洞中虽然狭小却可以为十几个人遮风挡雨,因而得名“老蜂窝”。正因为地势险要,老蜂窝成为昆嵛山红色革命的天然屏障,为保护革命火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为了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游击队员的政治和军事素质,1936年4月,由中共胶东特委委员刘振民、邹恒禄等主持,在昆嵛山“老蜂窝”举办了训练班。训练班主要学习了《俄罗斯革命的经验》、《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等材料,还结合农民暴动和游击队的活动进行讨论,进一步坚定了游击队员与敌人血战到底的信心和勇气。
在无染寺附近距离仙女池不远的一处山坡上,一条窄窄的石阶通往一个隐蔽的山洞,指示牌显示这个山洞叫“帷幄洞”。1936年5月,于得水在智取界石的战斗中负伤,先是安置在倪家产村倪德兰家养伤,有所好转后,为防止被敌人发现,于得水转到此山洞,边隐居养伤,边运筹帷幄安排游击队工作。帷幄洞洞口仅能容纳一人通过,洞深3米有余,洞内从外到里石块渐高,最里处向东一弯且比较平坦,如同一张“石床”,当时于得水应该就是在那张“石床”上边养伤、边工作,条件极为艰苦。
昆嵛山的山山水水到处都留下了游击队的足迹,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在保存力量、牵制打击敌人、培养革命骨干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1935年的“一一·四”武装暴动,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近两年时间里,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的斗争不但紧紧拖住了韩复榘的部队,还拖住了蒋介石从河南调到山东的近10万大军,不但配合了中央红军的行动,策应了中央红军的胜利长征,而且从政治上支持了党中央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还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中国东部地区撕开了一个缺口,为即将到来的举国抗战做好了革命思想和组织力量等各方面的准备。
在昆嵛山爆发的天福山起义拉开了胶东抗日战争的序幕,爆发的威海起义壮大了胶东人民抗日武装力量
1937年12月初,国共谈判达成了释放政治犯的协议。被国民党关押在济南监狱长达1年的共产党员理琪、宋竹庭、宋澄、邹恒禄等人出狱后,马上被山东省委派回胶东开展抗日工作。当年12月15日,理琪带着党的指示,匆匆从济南重返沟于家村。当晚他便组织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于12月24日在昆嵛山支脉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并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于得水的队伍为基础,组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
1937年12月24日拂晓,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带领几十人的队伍走上了文登天福山。天亮之后,30多名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员在队长于得水的带领下,踏着积雪陆续来到山上,他们是这次起义队伍中拥有枪支最多的骨干力量。当时只有二十几条枪,这些枪的性能都很差,其中有“单打一”,有“湖北造”,还有“转盘”。24日上午9时,武装起义仪式正式开始,起义队伍聚集在玉皇庙前的银杏树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义旗竖立在玉皇庙前,迎着红日随风招展。理琪首先宣读了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传达了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山东省委关于抗日武装起义的指示。按照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参加天福山起义的人员被整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第一大队下设三个中队,张玉华任一中队指导员。
天福山起义创立了胶东第一支人民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举起了胶东武装抗日的大旗,从此,胶东八百万人民有了抗日武装,胶东共产党有了自己的军队,拉开了胶东人民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序幕,抗战的烽火在胶东大地熊熊燃烧起来,昆嵛山支脉天福山因此成为胶东抗日救国的重要策源地。
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1938年1月初,理琪来到威海,同国民党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专员孙玺凤商谈抗日后,决定发动威海武装起义。参加起义的人员由威海、文登的党员、“民先”队员及部分学生、农民共100余人组成。15日凌晨,各路参加武装起义的人员分别从文登县大水泊、沟于家和威海郊区的羊亭等地赶来,同威海市区的人员汇合于指定的地点,并配备了理琪与孙玺凤谈判所得到的100多支枪及其他军用物资,组成了一支人民抗日武装。16日,起义部队在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院内召开大会,理琪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分析了中华民族当前面临的危险,号召大家到农村去发动、组织民众,开展武装斗争,联合一切力量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乡,保卫胶东。当日下午,起义部队向文登县沟于家村转移,后编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威海武装起义的成功,壮大了胶东人民抗日武装力量。
雷神庙战斗,打响了胶东武装抗日第一枪,胶东特委领导人民进入了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新阶段
1938年2月初,日军第五师团三千余人自青岛侵占了烟台和牟平,并在牟平城建立了伪政权。理琪带领部队来到文登与牟平交界的崔家口,决定趁敌人尚未站稳脚跟之际,迅速攻打牟平城。
1938年2月12日黄昏,理琪亲率第一大队及特务队由崔家口向牟平县城长途奔袭。当时,第一大队辖3个中队,每个中队有指战员约20余人,连同特务队队员共近百人。奇袭速战速决,旗开得胜,活捉了伪县长宋健吾和伪公安局长、伪商会副会长常继武等,俘虏以商团为主的武装人员100余人,缴枪100余支。
攻城部队撤出牟平县城,指挥部及理琪等来到离城东南3里的雷神庙开会时,被日军四面包围。雷神庙战斗从午后打到晚上,激战八个多小时。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庙内,是简陋的武器、20余人刚成立的地方武装;庙外,是精良的装备,100多人训练有素的正规军。这是一场胜败分明的战斗,守卫者,八个多小时的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侵略者,八个多小时的疯狂进攻,以彻底的惨败破灭了日军战无不胜的神话!
解放牟平城和雷神庙战斗,共俘虏伪军100余人,缴获枪支100余支,缴获弹药1宗,烧毁汽车1辆,击落飞机1架,毙伤日军50余人,点燃了胶东抗日的烽火,打响了胶东抗战第一枪,彻底摧毁了日寇刚刚成立的牟平伪县政府,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阻止了日军的东进,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威望和政治影响,大大地鼓舞了胶东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在胶东特委的领导下,胶东各地相继发动了掖县(今莱州)玉皇顶起义、黄县(今龙口)、蓬莱等抗日武装起义,参加这些地方武装起义的有数百人,成立了第三军第二、四路军和三支队,并会师黄县,从此胶东特委领导人民进入了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新阶段。1938年9月18日,第三军在掖县沙河镇召开大会,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开始使用八路军的番号,统一了胶东人民抗日武装。1940年3月,“文登县大队”宣告成立,并配合东海区抗日主力部队4次击溃敌“抗八联军”的进犯,对日伪军作战40余次,攻克逼退了5个日伪据点。1941年1月,配合主力部队一举解放了昆嵛山区,使敌“抗八联军”土崩瓦解,抗日武装摆脱了受日伪军和顽军夹击的局面,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以“第三军”为源头,胶东地区烽火燎原走出4个军,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洗礼,“第三军”在一次次扩编、改编之后,从“三军”到“五支队”,再到“五旅”,到建国初期,已发展为41、27、31、32四个军,走出胶东,走向全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南征北战,屡建战功,为民族的独立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卓越贡献。走出了“塔山英雄团”、“济南第一团”、“南京路上好八连”……涌现出了夏侯苏民、任常伦,刘奎基、魏来国、鲍仁川、程远茂、黄相和、刘坤、蔡萼等一大批全国著名的战斗英雄和以迟浩田、张万年两位军委副主席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级将领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
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31、41集团军,都是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源头发展壮大起来的。人们不会忘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举起胶东武装抗日的大旗,成就了胶东的英雄部队;更不会忘记那些长眠于胶东大地的抗日先烈,是他们为部队的成长与壮大注入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在英雄的昆嵛山,胶东井冈山精神永远薪火相传
如今的昆嵛山,峰峦叠翠,林深谷幽,古木参天,水清甘冽,风景优美,成为了国内知名的风景名山和文化名山。当年的战争硝烟早已散去,然而血火交织的红色记忆却永远不会褪色。
传承红色革命精神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同心共筑中国梦、昆嵛梦开启了新的征程。昆嵛新区的干部忆英烈传英魂,把“一一•四”暴动指挥部、帷幄洞、老蜂窝等各类革命旧址列为全区干部教育基地,脚踏红色热土,缅怀革命先烈,立志奉献昆嵛,培育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昆嵛新区的干部能吃苦能奉献,不讲双休日、不分上下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公而忘私;昆嵛新区的干部有梦想有智慧,正以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全力实施智能保护、智能发展、智能惠民、智能管理“四大战略”,全面建设“生态客庭,美丽昆嵛”,全力开启昆嵛新区生机勃发的崭新篇章。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批勇于攻坚克难、亮剑奋进的干部队伍正把红色革命精神潜移默化成一代又一代的血液和灵魂,永远薪火相传。
昆嵛山——这座胶东的井冈山,明天将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