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是东方神仙神话的发源地,也因此成为中国“东方神仙文化之都”。从“三神山”传说、徐福东渡、秦始皇巡幸,到道教的创立、兴盛,八仙过海的神奇传说,“神仙文化”在蓬莱长盛不衰。正因为有了神仙文化的深厚积淀,蓬莱才有了“人间仙境”的美誉。
蓬莱神仙文化源于“三神山”,而“三神山”则源于海市蜃楼。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水文环境,蓬莱成为世界上出现海市最多的地方。关于蓬莱海市,史书有很多记载。《史记·天宫书》首载:海旁蜃气像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像其山川人民所聚积。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异事》中对海市的成因作出了解释: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蝶、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也描写了登州海市:唯登州海市,世传道之,疑以为蜃气所致,……观此所谓楼台,所谓海市,大抵山川之气掩映日光而成。当时,古人对海市这一自然 现象无法做出科学解释,于是就被方士们指为神山,就有了海上有三座神山,山上住着仙人,并长生不老的神话传说。因此,没有蓬莱的海市蜃楼,就没有“三神山”的传说。
关于“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的由来,起于战国。《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蓬莱山在海中,上有仙人,宫室皆以金玉为之,鸟兽尽白,望之如云,在渤海中也。《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上》中记载: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史记·武帝纪》记载:建章宫中,建大液,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像海中神山龟鱼之属。随着“三神山”传说的宣扬和人们求仙欲望的增强,激发了世人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热情,尤其是古代帝王东巡寻仙活动的兴盛,更赋予蓬莱这个地方更加神秘的神话色彩。
据考,古代海上寻仙活动并非起于秦始皇。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了帝王寻仙活动。齐威王是海上寻仙帝王的第一人。当时的齐国是世界上最为兴盛的国家,而齐国的港口活动主要在北方,即蓬莱一带。《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有在焉”。从而印证了蓬莱做为入海求仙的发源地的实事。
海上寻找“三神山”活动持续了几百年之久,到了秦皇汉武时期达到了鼎盛。秦始皇五次出巡,三次到过蓬莱。汉武帝八次东巡,七次到过蓬莱,其中第五次出巡时筑城并命名蓬莱。当时的徐福、韩终、卢生等入海采药,找寻“蓬莱仙人”,掀起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次入海求仙的浪潮。
“八仙过海”的传说的出现又将蓬莱的神仙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八仙,就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八名得道仙真。共七男一女,即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及何仙姑。八仙的传说甚早,唐代已有《八仙图》与《八仙传》。至明代吴元泰小说《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和《八仙出处东游记》),确定为现在的八位仙人。该书写八位神仙打抱不平,惩恶扬善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典故就源于此书,使蓬莱与八仙有着不解的渊源。“八仙过海”虽然用的是神话传说的手法,但与古代蓬莱寻仙活动一样,表达了人们探寻自然奥秘、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没有古代海上寻仙发源地的影响,也不会产生八仙在蓬莱过海的历史传说。可以说,八仙的故事因为蓬莱而产生,蓬莱也因为八仙过海而扬名海内外。
蓬莱还有一神话传说,那就是羽山。羽山是蓬莱四大山系之一,又名雨山。据《辞源》、《四书释地》以及蓬莱旧志记载,羽山为“舜殛鲧处”,也就是舜杀死鲧的地方。鲧和禹分别是黄帝的曾孙和玄孙。《史记》记载“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传说尧舜统治时期,天下洪水为害,尧命有崇氏首领鲧治水。鲧用堵塞的方法,结果失败,被舜杀死于羽山。舜又命鲧之子禹治水,禹接受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治平了洪水。《史记》记载的羽山所处的位置目前在国内有争议,但《史记》中记载“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在古代,胶东半岛被称之为东夷。而且《太平寰宇记》、《泊宅编》等史籍,均确定羽山在登州,可以认为,书中的羽山,指的就是蓬莱的羽山。并且羽山曾建有鲧城,至今遗迹犹存,也为这一记载提供了佐证。
神仙文化虽然是带有一定迷信的色彩,但以其神奇的传说和文笔,成为古代历史与文化的一个缩影,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由于其传播广泛,神仙文化中表现出来的朴素的哲学思想,对后人具有良好的教育启示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