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人:山东趣玩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5-06-28 点击:1759次 |
|
|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已成为人间绝唱。这位宋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曾先后两次在山东任职,并在齐鲁大地上留下了诗130余首、词20余篇、文70多篇。
密州两年
宋神宗熙宁七年的秋天,39岁的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并于当年12月3日到达任所。密州当时下辖诸城、安丘、高密、莒县、胶西5县(相当于现在我省的诸城、安丘、高密、胶州、胶南、日照、五莲、莒南、莒县等9个县市),苏轼到任时恰值北方连年大旱、蝗灾泛滥。
天灾固然严重,人祸亦十分深远。当时王安石等人极力推行的新法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操之过急等原因,给百姓带来了更大的伤害。在天灾人祸交加的情形下,密州出现了“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超然台记》)的局面,百姓们更是“比岁饥殍凋残之余,不复堪命”(《祭常山神祝文》)。目睹此情此景,苏轼不禁发出了“民病何时休,吏职不可越”、“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的感叹。
为了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苏轼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救助措施:到任后不久即上书韩丞相,如实反映当地的灾情,为民请命,要求朝廷选差官员下来视察灾情,体量放税,或者给予补助(见《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他从访问农夫野老中吸取生产经验,主张用火烧、用泥深埋的办法坚决铲除蝗害,并且动用部分仓米来奖励捕蝗的人,使百姓“荷锄散掘谁敢后,得米济饥还小仆”(《次韵章传道喜雨(祷常山而得)》)。他还亲自加入到捕蝗救灾的劳动中,并写了《和赵郎中捕蝗见寄》诗以纪其事:“麦穗人许长,谷苗牛可没。天公独何意,忍使蝗虫发。驱攘著令典,农事安可忽。我仆既胼胝,我马亦款矻。飞腾渐云少,筋力亦已竭……”由于连年饥馑,百姓生命难继,许多人不得不忍痛把嗷嗷待哺的儿女抛弃道旁。为此,苏轼心情非常沉重,经常“洒涕循城拾弃孩”(《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针对当地“盗贼渐炽”的情况,苏轼及时作《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上书朝廷,对盗贼产生的根源做了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盗之策。在《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中,他还陈述了方田均税及手实法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危害。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密州的各种灾情基本得到控制。
诗词游踪
苏轼在密州期间经常于公务之暇登山临水,遍览密州境内的名胜古迹,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并留下大量相关的诗词文赋。
位于诸城城南10公里处的常山是苏轼当年经常登临的地方,在此他曾写有《登常山绝顶广丽亭》诗。在密州大旱期间,他还曾遵照当地的民风习俗,亲率州、县官员赴常山祈雨,并作《祭常山祝文》五首、《祭常山神文》一篇,还亲自将位于常山北坡山溪西侧的一处古泉命名为“雩泉”(古代祈雨曰“雩”),“斫石为井”,加以保护。此外,熙宁八年他还在常山北麓建“雩泉亭”,并作《密州常山雩泉记》。
苏轼在密州期间还多次到位于常山东南的黄茅冈一带会猎习射,并留下了《祭常山回小猎》诗和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二者均描写了会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词人忠心报国、愿亲赴西北边疆抗击侵略者的豪情壮志,而《江城子》一词被公认为是苏轼的第一篇豪放词代表作。黄茅冈附近的铁沟(当地人亦称之为“铁水”)亦是苏轼当年多次涉足之所。在到密州任上后不久,他曾写有《铁沟赠乔太博》诗。此外,他还曾与梅户曹会猎于铁沟东岭,并作诗《和梅户曹会猎铁沟》一首。
位于诸城东南13公里处的卢山(因秦代博士卢敖曾在此隐居而得名),也是苏轼多次登临之所。这从《游卢山次韵章传道》及《卢山五咏》等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卢山五咏》前四首吟咏的对象分别是卢山的“卢敖洞”、“饮酒台”、“圣灯岩”和圣灯岩下的“三泉”,而第五首吟咏的则是位于诸城东南25公里处的障日峰(亦名障日山),因该诗的诗题中有(障日峰)“其状类峨眉,但小耳”之句,后世人遂称此山为“小峨眉山”。苏轼在《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诗“东望峨眉小,卢山翠作云”中所说的“峨眉”亦是指此山,该诗后亦有自注云:“郡东卢山,绝类峨眉而小。”
除此之外,位于常山西南的马耳山(因山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名)、位于五莲县城东南16公里处的九仙山、位于胶南境内的琅琊台等亦是苏轼当年曾经登临之所。在《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中,他曾称赞九仙山云:“二华行观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诗后自注曰:“九仙在东武,奇秀不灭雁荡也。”
苏轼在知密州期间还曾于熙宁八年鸠工“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修葺了位于密州故城北城墙上的城台,并请当时在济南任掌书记的胞弟苏辙为之题名“超然”。台成之后,苏辙、苏轼的好友文同、宦友李清臣(邦直)及苏辙的学生张耒均作《超然台赋》寄之,元老重臣文彦博也作《寄题密州超然台》诗、司马光后亦有《超然台寄子瞻学士》诗。此后,曾相继有无数文人墨客登临此台,并留下众多的相关诗词文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苏轼,在密州的超然台旧址建立了苏公祠,元、明、清各代都曾有葺修,明人还在苏公祠前增修了慕贤亭,以供观赏休憩。
苏轼在密州期间,还整治了州治旧署西侧的荒废园亭,并名之“西园”、“西斋”、“西轩”;在署北正中筑“盖公堂”,在城西北处的潍水之畔筑快哉亭,可惜今堂与石均已不存。
苏轼任知密州军州事两年多的时间,政绩卓著,并与密州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此,他在《超然台记》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在调离密州前所作的《别东武流杯》一诗中,诗人也表达了对密州风物的深切眷恋之情:“莫笑官居如传舍,故应人世等浮云。百年父老知谁在,惟有双松识使君。”
初过济南
熙宁九年(1076年)十二月,苏轼奉旨调离密州,过安丘经潍州、青州,于熙宁十年正月底到济南。当时其好友李常(字公择)正在齐州知州任上,并赋诗相迎,苏轼亦为之作《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而苏辙的三子苏迟、苏适、苏元亦皆在济南,亲友相聚自然十分高兴。苏轼此次在济南前后盘桓月余,在亲友的陪同下游览了槛泉(即今之趵突泉),观赏了梅花,并“写枯木一枝于槛泉亭之壁”(见《济南金石志》卷四),可惜苏东坡的这一手迹未能得到保存。此外,他还代李常作了为灵岩寺聘请住持长老的《齐州请确长老疏》(见《东坡文集》卷六十二),并与李常策马畅游龙山,欣然写下了《答李公择》一诗:“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时作阳关断肠声。”
此次济南之行给苏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后来所作的诗文中,苏轼曾多次提及这段经历。如在作于哲宗元佑二年的《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一诗中,苏轼曾深情地忆及此次济南之游:“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此外,在《与几道宣义》一信中,苏轼还作过这样的表述:“每思槛泉之游,宛在目前。闻河决阳武,历下得无有曩日之患乎?”(见《苏轼集》卷八十)
登州五日
元丰八年,50岁的苏轼奉旨调任知登州(下辖蓬莱、文登、黄县、牟平4县,治所在今我省之蓬莱)军州事。这年10月,他取道江苏的涟水、怀仁、重过密州,再登常山及超然台,晤当年旧友赵杲卿(字明叔)、乔叙(字禹功),并留诗《过密州次韵赵明叔乔禹功》、《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在《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中,诗人曾这样写道:“伛偻山前叟,迎我如迎新。”而在《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一诗中诗人更是写道:“昔饮雩泉别常山,天寒岁在龙蛇间。山中儿童拍手笑,问我西去何当还。十年不赴竹马约,扁舟独与渔蓑闲。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当时襁褓皆七尺,而我安得留朱颜。”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密州及密州百姓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在密州作了短暂停留后,苏轼经高密沿海东进,于10月15日抵达登州任所。苏轼在登州知州任上的时间极短,前后只有5天。在这短短5天的时间内,他曾两次登临蓬莱阁,写下了《望海》、《登州海市》、《北海十二要记》、《题登州蓬莱阁》、《登州孙氏万松堂》等诗文,为胶东的海天奇景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其中在《海市》一诗的序言中,诗人这样写道:“予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常出于春夏,今岁晚不复见矣。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乃作此诗。”苏轼在知登州五天的短暂时间内还接连向朝廷上了《乞罢登州榷盐状》和《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两道奏折。在《乞罢登州榷盐状》中,他详细论述了榷盐政策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危害,恳切要求朝廷“先罢登莱两州榷盐,依旧令灶户卖与百姓,官收盐税。”在《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中,他则分析了登州战略防御位置的重要,报告了百余年间登州屯兵戍守的具体情况,指出当时登州武备松弛、屯兵多有外调的严重问题,并建议“朝廷详酌,明降指挥,今后登州平海澄海四指挥兵士,并不得差往别州屯驻”,以确保国家的安宁。苏轼的这些建议有理有据,很快被朝廷采纳。尤其是登莱废止食盐官卖的政策一直持续到晚清,以至于当年登莱诸县纷纷立起《乞罢登州榷盐状》的刻石,并在蓬莱阁东侧建起了苏公祠(祠内祀有苏轼的画像)以表达对苏轼的感激之情。
再过济南
元丰八年十月二十日,苏轼接到了要他进京担任礼部员外郎的任命,随即告别登州,取道莱州(途中作《过莱州雪后望三山》诗)、青州,再次路过济南。
在途经长清真相院(位于长清老城区西北隅)时,苏轼得知该寺院住持僧法泰所建13层砖塔(名全阳塔,今已不存)未有葬物,于是便欲将其弟苏辙所藏的释迦舍利捐献出来为已过世的父母祈求“冥福”。在此次路过济南期间,苏轼还曾到龙山镇(今属章丘)看望过宋祁之子宋宝国。宋宝国将王安石所书的《华严经解》示之,并请苏轼为之作跋。苏轼于是便为其作了《跋王氏华严经解》一文。是年底,苏轼经郓城出山东境,回到汴京开封。
此后,苏轼再也无缘踏上山东大地,但齐鲁大地的风物却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此后所作的诗文中,苏轼曾多次提到过自己人生中这段难忘经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