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人:山东趣玩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5-06-28 点击:394次 |
|
|
|
“蓬莱”素有“人间仙境”的美誉,“八仙过海”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当年“铁拐李”架着“宝葫芦”游荡仙岛,如今,当地渔民驾着“轮机船”四处捕鱼,那种随意而紧张有序的场面是只有他们才能体会到的。一年的辛劳换来丰厚的收入,渔民们富裕了却忘不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忘不了他们的传统。于是,这“渔民节”也就一年一年地延续下来。
“渔民节”最早是从我国传统的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派生出来的,正月十五老百姓讲究点灯、送灯,送灯送到“海神庙”、“龙王庙”。后来,渔民发展成把“灯”送到海上,随浪而飘,一来祈盼一帆风顺,二来盼“海神龙王”能带来好运。再后来,渔民们感到这海上送灯一事与正月十五送灯到神庙祭拜有些重复,需要有自己的方式和时间去祭祀,于是就选中正月十三和十四,成为渔民自己的“送灯节”。这个“节”民间就叫做“渔灯节”。
“渔灯节”的形成不过三百年历史,但发展演变丰富了许多内容。现在的“渔灯节”也称“渔民节”,已是一个热闹喧嚣、丰富富于地方文化的渔民盛典。目前“渔民节”在蓬莱沿海渔村中,大多数都过,但时间不同,如影响较大的“初旺”一带为正月十三,而“芦洋”一带则是正月十四,虽时间不同,但过节日的形式是一样的。
首先渔民们头几天把五颜六色的彩旗挂在桅杆顶上,在船头上贴上祈盼一帆风顺的对联,还有在船头、船舱口、船尾贴上斗方“福”字,以求“福”到船家。正月十三这天,渔民们在自家准备好酒菜,杀好猪,蒸好着彩的饽饽,把猪头、饽饽、酒菜、供香、佛腊、烧纸、鞭炮等等都放置在几个“柳斗”上,摆好后在猪头上洒一点猪血,或在“柳斗”梁上系上红绸彩花,这两种做法的意思是“发血财”、“挂彩(财)”。祭拜供品摆好后,渔民们自家开始大摆酒宴,吃酒庆祝,一来祝当年丰收,二来祝来年更上一层楼。吃罢酒后,午后一点左右,渔民们开始各自从自家出动,抬着供品“柳斗”一路走一路放鞭炮,而且走一段儿要有几个双响鞭炮开路,这样锣鼓声也响了起来,随之而来助兴的秧歌队,更是伴随着锣鼓点扭个沸沸扬扬,观看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向街头,一刹那时,更感觉到是一个“战役”突然间打响了。那种感觉、那种振奋,连我们摄影人的心跳也回忆了许多。渔民们则随队伍涌向码头,那里的船则紧紧相依,连靠在一起。一般几百只、上千只不等。片刻间,抬“柳斗”的渔民们迅速把鞭炮、供品及“柳斗”一起送到船上,渔民们开始挂鞭炮,所有的桅杆、吊杆上都挂满了又粗、又大、又长的鞭炮(一“挂”在两三万头以上)。每船要挂十“挂”以上。这时,锣鼓响起,船家开始陆陆续续燃放鞭炮,岸上的渔民开始载歌载舞随意拿一红绸,系于腰间,随“奏点”扭摆,秧歌队则更是欢跳无比。闹了一段时间,渔民们开始把“柳斗”置于船头,摆上“佛腊”点燃,摆放好猪头、饽饽、酒菜等供品。酒要拿出一部分洒在船头的甲板上和海里,把带来的黄纸烧了,投入海中,然后船家所有来人分年龄、辈份大小,一一朝着供拜方向象征着为“海神龙王”叩拜,年长的嘴里还不时地嘟哝几句祈盼的话儿。后经询问,原是想要出海能平安归来,多打鱼虾,以满足满载而归的心愿。祭拜完了,渔民们又燃放鞭炮,锣鼓、镲随之响起,人闪欢歌笑舞,庆祝丰年。锣鼓奏了一阵子,停止了喧闹,渔民和来宾们缓缓地退出岸边,离开码头。锣鼓仍然随着队伍停停敲敲,走街串巷、各自归家。
往年,渔灯“送灯”盛行,渔民们用萝卜刻成船形底座,然后把胡萝卜置于中央,上挖一洞,插一支蜡烛,即为“渔灯”。然后等到晚间,把“渔灯”放到海中,称为“送灯”。最多时,海上点点星火,更增添大海的神韵。现在,大多渔民怕麻烦,一般省去了晚间的这一举动,但仍有一部分坚持传统习惯的人,晚上仍有“送灯”的习俗。
如果你有幸来蓬莱,一定要到当地渔家体验下这独有的胶东民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