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23.5平方米,主要街道保洁时间超过16个小时,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5%……记者昨日从烟台市爱卫办获悉,实施了一揽子民生工程争创国家卫生城市。
主要街道保洁时间超16小时
市爱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大力实施城乡“净化”工程。在城区,投资5.51亿元,采取BOT模式建设了烟台市生活垃圾综合湿解二期工程和餐厨垃圾处理工程,今年5月1日起全面实行餐厨废弃物统一收运和处理。目前,市区垃圾、粪便收集运输容器、车辆等设备设施全面实现密闭化,垃圾、粪便日产日清。主要街道保洁时间超过16个小时,一般街道保洁时间达到12小时以上。在农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 建设,全面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162个镇(街)、6464个村(居)全部实现环卫管理一体化,覆盖率达100%;投入12.5亿元,建立基层环境卫生管理机构165个,招用乡镇、村居保洁员2.4万余人,建成119座乡镇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配置垃圾箱、垃圾池等垃圾容器9.9万余个,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另外,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投资1.93亿元,完成中心区绿地大规模栽植、主干道绿化改造及东炮台、毓璜顶公园绿化改造等工程,栽种各类花卉、乔灌木38万余株,栽植各类地被模纹6万平方米,铺设草皮16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31%,绿地率40.7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23.5平方米。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5%
市爱卫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市以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载体,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2年至2014年,API(空气污染指数)少于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分别为94.5%、90.4%、76.7%,2014年,市区“蓝天白云”天数302天,居全省第二;地表水、饮用水源地、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2012年至2014年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分别为 53.8、53.9和 53.9 分贝,均低于60分贝。
在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方面,我市投资10.31亿元,新建了南郊污水处理厂和套子湾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万吨/天。目前已建成投运城市污水处理厂16座,日处理能力达到87.8 万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5%。
新增接种点110余处
记者了解到,我市全面实施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全市四类公共场所1352户均已进行量化分级管理,量化分级公示率达到100%。加强两证管理,对无两证等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及时取证、坚决查处,2012年至2014年共查处相关违法案件180起,罚款总额28.29万元,最高罚款额达2.6万元,基本消除了无证经营行为。加大从业人员健康查体力度,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根据病媒生物季节性消长的特性,我市重点清理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露天垃圾场(池)、“三大堆”和路旁沟边垃圾,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鼠、蚊、蝇、蟑螂密度均控制在国家标准要求以内。灭鼠场所毒饵覆盖率达到98%,投药率达到95%,清理蚊蝇、蟑螂孳生场所250余万处。
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疫情报告及时率、准确率、暴发疫情调查处置率均达到100%。2012年以来新增接种点110余处,改扩建接种门诊60余处。适龄儿童建证建卡率、信息化管理率均达到100%,常规免疫接种率保持在98%以上。
餐馆、快餐店、小吃店、饮品店、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和食堂等,均纳入量化分级管理范围,全面实施了量化分级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