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购
食用海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在购买海鲜时,必须“动眼、动手、动鼻”,谨慎小心。
动眼:看鱼眼,眼睛呈透明无混浊状态,表示新鲜度高。再看鱼鳃是否紧贴,鱼表面是否有光泽。虾壳应与虾肉紧贴,虾身应完整、有弹力富光泽,壳色光亮。螃蟹及贝类海鲜外壳应富光泽,肢体硬实有弹性。鱿鱼、章鱼等则应皮肤光滑、爪弯曲,斑纹清晰。
动手:用手按海鲜肉质,若坚实有弹性,按着不会深陷,即表示新鲜。再看肉表面有无黏液,无黏液表示新鲜度高。
动鼻:用鼻子闻一闻,如果是一般海鲜特有的鲜味,表示新鲜。反之,若有腥臭与腐败之味则应避免购买。
二、烹煮
吃海鲜,蒸煮是最安全的烹调方式。当烹调温度达到100摄氏度后,再持续几分钟,直到其彻底烧熟煮透,就可以将隐藏在海鲜中的细菌和寄生虫杀掉。
蒸煮的具体时间以品种、大小的不同而略有区别。以中等大小的虾蟹为例,蒸的话出蒸气后五六分钟即可,煮的话水沸后三分钟左右,太久容易影响口感。一般煮至虾蟹变色,贝类开口即可。除了蒸煮外,以下几种烹调方式需要注意:
“醉蟹”、“醉虾”。为了美味,有的人喜欢吃“醉蟹”、“醉虾”,就是将虾和蟹子用白酒和盐腌制而成。其实吃用酒醉过的海鲜等于生食,白酒连螃蟹、虾体表面和体内的细菌都不能全部杀死,更谈不上杀死寄生在其体内的寄生虫了。
烧烤海鲜。烧烤仅能将蟹、虾等表面的细菌和寄生虫虫卵杀死,其中心部分还会有存活的细菌和虫卵。
白灼。如果在家做白灼大虾是没有问题的,多煮几分钟就可放心食用。但如果去餐馆,还是尽量不要选择白灼,因为很难保证加热时间。
如果一定要生吃,需要注意虾头、虾鳃、鱼的内脏等是最容易被污染的,最好弃去不吃。生吃时尽量选择深海鱼类,如三文鱼等腹部肉片,相对安全。
三、食用
食海鲜有禁忌
药物之间有搭配禁忌,食物也是,海鲜更不例外。吃海鲜时不宜畅饮啤酒,这样容易导致血尿酸水平急剧升高,诱发痛风,以致出现痛风性肾病、痛风性关节炎等。
海鲜不宜与富含鞣酸的水果如柿子、葡萄等一起吃,如果要吃的话至少应间隔2个小时,因为鞣酸会破坏海鲜中的优质蛋白,大大降低海鲜的营养价值。
食用海鲜时饮用大量啤酒,会产生过多的尿酸,从而发痛风。尿酸过多,会沉积在关节或软组织中,从而引关节和软组织发炎。痛风发作时,不但被侵犯的关节红肿热痛,甚至会引起全身高热,状似败血症,久而久之,患者部分关节逐渐被破坏,甚至还会引起肾结石和尿毒症。
海鱼的头部富含矿物质砷,砷呈5价状态时无毒,但在大量维生素C的作用下,会转化成有毒的3价砷状态,其毒性相当于砒霜,因此应避免在吃海鱼前后2小时内服用维生素C药丸。但是,适量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指500克以内)和海鱼一起吃是不会中毒的。
食用海鲜时最好避免与一些寒凉的食物共同食用,比如空心菜、黄瓜等蔬菜,饭后也不应该马上饮用一些像汽水、冰水、雪糕这样的冰镇饮品,还要注意少吃或者不吃西瓜、梨等性寒的水果。
专家提醒:特别是那些本身体质偏寒的人尤须注意,以免导致身体各系统发生不适症状。
特殊人群少食海鲜
有些人群确实应该少吃海鲜。海鲜含汞量越来越高,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如果常吃海鲜(指每周4次以上,每次100克以上),会影响胎儿和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而且某些症状要到孩子7岁甚至是14岁以后才出现。
专家们认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少吃海鲜,每周最多一两次,每次100克以下,而且不要吃金枪鱼、剑鱼等含汞量高的海鱼。
患有痛风、关节炎和高尿酸血症的病人应少吃海鲜。因为海鲜中嘌呤含量较高,病人吃了以后容易在体内形成尿酸结晶,加重病情。
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应少吃海鲜,因为海鲜含碘量较高,过高的碘也会加重病情。
多吃海鲜抬高血脂
其实,海鲜的胆固醇含量一般都不太高。其中虾、蟹、沙丁鱼和蛤的胆固醇虽多些,不过因为它们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所以升高胆固醇的作用,反而不如含胆固醇少却含有很多饱和脂肪酸的椰子油与棕榈油。并且,虾、蟹类海鲜的胆固醇大多集中在头部和卵黄中,食用时只要去除这两部分,就不会摄入过多的胆固醇。因此,预防胆固醇升高和心血管疾病,并不是一点海鲜都不能碰。
预防高胆固醇的方法:对每日脂肪和食物的总摄入量进行控制不可超标,并注意尽可能少吃含高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牛油、猪油、椰子油和棕榈油等,以及含极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等。
在每日胆固醇摄入量未达300毫克时,仍可放心选择合适的种类和适量的海鲜,可让饮食多样化。当然,吃海鲜过多,不加控制,超过了食物的总摄入量和胆固醇摄入量,会引起血脂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