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群众工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只有把每一项群众工作落到实处、做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民为先”,让群众发至内心的点赞,才能真正促进民生,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蓬莱市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执政理念,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帮民困、解民忧、办实事,各级党员干部用辛勤付出和真情厚意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群众满意度在烟台各县市区排名第一位,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进基层、亲民心”,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
逢年过节、农忙之时,大辛店镇榛子沟村都会迎来一位特殊的村民。他身住群众家里,农忙之时与乡亲们共同劳作,闲暇之余与乡亲们唠唠家长里短,定期还会组织村内党员召开组织生活会。这个特殊的村民就是蓬莱市委书记——张代令。
市委书记带头驻村蹲点,是蓬莱市加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个缩影。做好群众工作,前提是了解群众;要了解群众,必须深入群众。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说到底,走群众路线,就是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走进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民意,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热挂在心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掌握“不失真”的情况,才能做出“不走样”的决策,才能从根本上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近年来,虽然交通工具发达了,但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距离疏远了;通信工具先进了,但与人民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少了;干部的学历层次提高了,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水平却变低了。针对这些问题,自2012年3月份开始,蓬莱市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情系万家进基层”活动,采取领导干部蹲点、部门单位包村、机关干部联户、“第一书记”驻村四种形式,组织全市1.6万名党员干部深入老百姓的地头边、炕头上,与群众亲切交谈、拉呱,尽力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大大增进了与群众的联系和感情。
三年来,各级党员干部走遍了全市农村的每一个角落,每逢节日都要到一对一帮忙对象的家中走访慰问,农忙之时利用休息时间与群众共同劳动,累计启动各类帮扶项目1万多个,解决实际问题6000多个,用实干的精神和实在的事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不仅如此,从2013年开始,连续开展“群众大走访”活动,组织市、镇两级万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深入到每个村居、每栋楼、每一户,听民声、察民意、解民忧,累计走访群众17.4万户,征集意见建议,全部归类汇总并建立台账,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实现了转变作风见行动、解决问题有成效、群众工作上水平的目标。在2014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开门搞活动,开展了“请群众当考官——随机访谈”活动,访谈群众12万人次,活动知晓率98.9%、满意率96%。
“解民需、增民享”,真心实意为民排忧解难
群众的期盼就是政府的追求,群众有需求的地方就是工作的第一信号和努力方向。做群众工作要首先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集中力量打硬仗,用贴心、热心和细心换取群众的舒心和真心。
蓬莱市最近几年市镇两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累计超过59.2亿元,先后完成了141件为民实事,解决了一批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其中,围绕改善办学条件和服务水平,对42所中小学校舍进行改扩建,合并、撤并中小学80所,全面完成了城乡中小学校舍改造和布局调整。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项政策,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在烟台市率先给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免费配发校服,财政购买标准校车46辆,解决了4000多名小学生上下学的校车服务问题。围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对市人民医院和中医医院两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进行了改造和整体搬迁,对全部14所镇街卫生院进行了改造和设备更新,建成了145所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全部配备了新型医疗设备,进一步完善了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抓住列入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的机遇,对2849种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每年可减轻群众医药负担2600多万元,有效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难题。针对群众反映跑腿多、手续繁琐等现象,于2014年10月启用了新的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进驻了全市96%的审批事项,群众办事效率大幅提高。
这样的举措效果显著,且看一组鲜活的数据:2012—2014三年间,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240元提高到320元,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分别由2540元和5700元提高到3360元和6534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三连增,累计完成城镇就业再就业2703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4247人,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899套,发放各类救助款1.5亿元,受益群众4.5万人次……这组鲜活的数据,正是蓬莱市加大投入、改善民生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