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期间,记者对山东省内的多个旅游景点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发现功德箱,这一景区常设设施,其实隐藏着巨大的灰色利益。
“功德箱”多非法私设 政府部门整治收效甚微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民生直通车》报道,2014年年底,新华社等多家媒体集中曝光了北京潭柘寺、戒台寺等场所超七成“功德箱”为景区非法私设的情况,这些功德箱接纳的钱财,大部分进入景区账户,甚至直接成为上市公司的“小金库”,引起信众的强烈不满。今年4月1日,针对屡禁不止的功德箱乱象,国家宗教局等6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整治违法违规设立功德箱等借教敛财问题专项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非宗教活动场所、非宗教团体不得以功德箱或其他形式收取宗教性捐献,同时也支持社会舆论对景区设置功德箱的行为进行监督。
其实早在2004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宗教事务条例》,禁止非宗教团体、非宗教活动场所接受宗教性的捐献,这也使得对非宗教场所设置功德箱的取缔有法可依。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共中央统战部等十部委又联合发布的《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要求宗教事务部门会同公安、工商和旅游等部门,对非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功德箱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然而,在此之后,功德箱乱象非但没能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愈演愈烈。
济南五峰山靠“功德箱”敛财 官方:道士没有认证
记者调查发现,首先是历史的原因。我国大多数的历史文化景区都有寺庙建筑的遗址,宗教文化顺理成章的成为很多景区的名片。同时,民间也有着宗教捐赠的传统,许多景区的管理者自然不会错过这个隐蔽性很强的小金库。为了增加收入,他们就把原本纯净的信仰捐赠变成了一桩敛财生意,所以即使没有宗教人员的景区也会设法增加配置。
济南长清五峰山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寺庙是隋朝就开始的,“道士不是咱这儿的,它们都是有道士证的。全国各地道馆寺庙都是这样。”。但记者电话采访济南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长清区的五峰山没有申请开放,没有正式申请备案,五峰山的道士应该是也没有认证的。
济南五峰山管委会:能多弄点就多弄点儿
济南市对于功德箱的规范则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13年十月,济南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就发出了《关于规范佛教活动场所功德箱设置的通告》,规定对全市获批准设的功德箱进行统一编号,悬贴于功德箱明显处以利识别,同时在报纸上专门公布了举报监督电话,邀请市民监督。然而,记者通过对灵岩寺和五峰山景区的调查发现,这一制度实施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当记者问到“功德箱不是有编号吗?”济南长清五峰山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表示,没有这一说法。直言“能多弄点就多弄点儿,是这么个心理状态。规范没法弄,全国各地都是这样的。自愿性质,是个人信仰问题。”
宗教部门监管缺位执法无力景区顽疾难破
由于属地政府管理,基层宗教部门成为监督功德箱设置的执法重心,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却发现,像长清区这种下辖多个重点景区的基层宗教管理部门,具体业务人员却只有一两个人,人力资源显然不足,执法权也非常有限,直接制约了对已有政策的执行。
济南长清区民宗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业务上是局长负责,因为他比较专业,自己对业务还不熟练,对于很多问题也没法向记者解释很多。
这次我国将开展为期三年的景区功德箱整治活动,除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细则之外,也应该进一步明确监管主体,同时鼓励社会舆论对景区进行监督。
景区假借宗教名义,私设功德箱的行为,不仅是对游客的一种欺骗,也极大的损伤了宗教的名誉。希望山东广播电视台的报道能帮助网友提高辨识能力,一起对借功德箱敛财的景区说“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