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多半不靠种地
国家统计局烟台调查队近期进行的一次专题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烟台农村劳动力逐渐摆脱了传统依靠土地经营的单一模式,增收途径走向多样化,参与调查的外出务工农民普遍对2014年的收入状况表示满意。
务农已非烟台农民首选
国家统计局烟台调查队工作人员介绍,本次抽样调查的样本分布在烟台两区、一市的4个村,共涉及到82名农村劳动力。其中男性46人,占为56.1%,女性36人,占为43.9%。
抽样调查显示,我市农村劳动力逐渐摆脱传统务农模式,创收途径多样化。在以往的农村劳动力调查中,大部分劳动力会选择安于土地,增加收入的途径简单而沉重。本次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摆脱土地的束缚,甚至走出村镇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就业途径。
在参与调查的82名农村劳动力中,虽然本地务农的人数占比达到42.68%,但是本地非农自营、本地非农务工、外出稳定从业以及外出自营的人数加总却占了总人数的53.66%。可见,务农已经不是农村劳动力的首要选择,多种增加收入的途径已经向农村劳动力敞开了门。
对务工收入普遍满意
本次调查还发现,烟台农民本土观念浓厚,就业地点以本地为主,农村劳动力一般都不愿意离家太远。无论2014年实际就业地点还是2015年期望就业地点,劳动者大部分都希望留在本乡镇内就业,除去家庭情感因素之外,交通成本以及外地生存成本也是重要原因。2014年在本乡内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68人,占总体比例为82.93%。但同样可以看出,2015年的计划从业地点中,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选择走出本乡镇,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合适的工作,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无论在本地还是外出务工,这都是个辛苦活儿,可喜的是参与调查的劳动力对务工收入普遍持满意态度。82个农村劳动力中,有44名农民工,主要以本地非农务工为主,表示对2014年薪酬持比较满意态度的有10人,基本满意的有17人,一般的有16人,不满意的只有一人,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加起来占了总体的61.36%。
应加大农民工培训教育力度
国家统计局烟台调查队表示,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我市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转移进程以及薪资收入水平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业地点和就业行业的局限;劳动者本身的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性;就业保障不够到位。为切实改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务工劳动力的工作状况以及工作待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加大农民工培训教育力度,全面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以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和就业质量为目标,重点培养技能适用型和技术熟练型农民工。建立由政府主导,输出地与输入地联合,学校教育、机构培训与远程培训结合的多层次的技能培训体系。
多部门联合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农民工就业创业途径。各农民工相关部门建立联合政府、农民工、企业、职业中介机构的劳务电子商务平台,招工信息的发布和农民工资料的上传通过客户端无障碍发布;鼓励、引导和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依托小城镇,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工商服务业,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促进农民工工资水平逐步提高。加强政府引导、依法监管,提高劳动者维权能力,建立劳资双方集体协商的利益调节机制。完善劳动合同管制制度,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企业工会组织的建设,切实保障农民工各项权益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