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面积种植大樱桃,如今2万多亩果园中,有很多进入老龄期———品种落伍,果树老化。遭遇“二十年之痒”,福山大樱桃迎来第二次改革。
为了鼓励果农进行老残果园改造,镇政府经常请专家到村里讲课,研究出台扶持政策,帮助果农平稳过渡。
再有几天,樱桃就红了。而在中国大樱桃第一镇张格庄,资深果农赵惠忠地里的一块樱桃地里,却只见绿叶不见果。就在去年冬天,他忍痛砍掉了50多棵老树,栽上了时下最流行的新品种。这一举动引发不小的轰动,有人说他有魄力,也有人骂他“穷作”。
福山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面积种植大樱桃,如今2万多亩果园中,有很多进入老龄期———品种落伍,果树老化。遭遇“二十年之痒”,福山大樱桃迎来第二次改革。
忍痛砍掉20年老树
赵惠忠下这么大决心,源于卖樱桃时受到的“歧视”。“辛辛苦苦摘了一篓子大紫,到市场上等了一上午都没人买,眼看着别人的“美早”一来就被抢,价还高高的,高出三倍不止,心里很不舒服。”赵惠忠说,而且长了20多年的果树,显然已经老了,产量一年不如一年。
张格庄是大樱桃中国第一镇,东水夼也是发展最早的村庄之一。老赵告诉记者,村里80多户村民,家家户户种樱桃,种得早的果树已经有30多年了,因为大樱桃普及得早,东水夼村也成为富裕村,不过现在也面临着果树落伍与老龄化的困扰。
目前,张格庄全镇樱桃种植总面积2万多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95%以上,农户100%种植大樱桃,家家有树、村村成林,大樱桃成为农民的第一经济收入来源。大樱桃一项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余元,占全镇农民人均收入的70%。
“空档期”难住果农
作为村里资深果农,赵惠忠的这一举动动很受关注。但是从种植到“见钱”,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这让很多果农犹豫。
站在樱桃地里,赵惠忠跟记者算了一笔账。“砍树之后,请了挖掘机把地深翻了两天,花了1400元。一棵三年的树苗60元,菌肥、抗重茬废、生根肥等,每棵树已经投入10元,工钱还都没算,已经花了将近5000元,接下来的二年,每年至少还要投入5000元。”赵惠忠说,而如果不砍树,这1亩4分地的老树每年带来的收入也在万元左右,这里外账一算,每年少赚15000元,所以村里人积极性不高。
对于老残果园改造,赵惠忠也是摸索着前进。“听说我把树砍了,镇领导带着专家来到地里,建议种一些粮食和蔬菜,改良土壤。”赵惠忠说,能否解决重茬的难题,也是果农关注的问题之一。今年要是成功的话,今后将每年逐步淘汰老树种。
是瓶颈也是机遇
二十年之痒,对福山大樱桃来说,是瓶颈,更是机遇。
在赵惠忠的带动下,东水夼村又有4户果农砍掉了老果树,栽上了“美早”品种。为了鼓励果农进行老残果园改造,这几年镇政府经常请专家到村里讲课,也在研究出台扶持政策,帮助果农平稳过渡。“不改造,除了果农个人利益受损,整个大樱桃都有危机。大连,鲁西北等地都在大规模种植樱桃,由于起步晚,樱桃树品种较新,大有追赶之势。”张格庄镇党委副书记史广兴说,不过,这也倒逼福山大樱桃进行升级改造,始终站在领跑线上。
福山区近年启动了良种工程,针对树龄和品种老化严重、品质和产量下降等问题,投入资金和土地,建成政府主导、专业繁育、质优价廉的大樱桃品种展示园、品种选育圃、采穗圃和育苗基地,提供优质苗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