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施行后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公布,4人上榜“黑名单”——
旅游“黑名单”制度,管用吗?
据媒体报道,名列“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档案第一位、第二位的是安徽人张艳和江苏人王声。二人乘坐泰国亚洲航空公司航班由曼谷飞往南京,张艳将泡好的方便面泼向空服,同伴王声与空服人员激烈争吵,并谩骂、恐吓和威胁。第三位是北京人周跃,该游客在由昆明飞往北京的MU2036航班上,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列入档案第四位的是陕西人李文春。国家旅游局称,2015年“五一”假期前夕,在吴起县胜利山景区内,李文春攀爬红军雕塑照相,被其他游客拍照记录后在网上传出,引起公众广泛谴责,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该名游客列入游客不文明行为信息保存期限自2015年5月4日至2025年5月3日。
据悉,游客被拉黑后,会影响到游客再次旅游,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银行信贷、出境等。“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形成后,旅游主管部门应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通报游客本人,提示其采取补救措施,挽回不良影响。必要时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通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
“倒逼”游客文明旅游
新浪网友刘昌海表示,刚刚落地一个多月,就开出了一张严厉的罚单,说明《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并不是一纸空文,值得点赞,这也表明了旅游管理部门整治不文明旅游现象的决心。
齐鲁网网友江德斌表示,公布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是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当头棒喝。借助市场信用衍生的威慑力,将不文明游客列入“黑名单”,并施以信用惩罚,使其在工作与生活中遭遇不便,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付出代价,从而倒逼游客自觉养成文明出行的习惯。而且,由于此项规定是全国统一执行,实现了“黑名单”信息联网,再加上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规避了地域限制,只要游客上了“黑名单”,就无法逃脱相关部门的限制。
网易网友高福生也指出,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开出“榜单”,所取得的效果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及时回应了社会各界要求严厉整治旅游不文明行为、提升国家和民族形象的诉求;另一方面,给出行游客事先套上了一个“紧箍”,让大家知道各种不文明行为会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保持警惕和敬畏,不再随心所欲、“任性”妄为。同时,也能督促业内加强管理,比如,会让旅行社行前说明更加规范化,宣讲注意事项更加细致到位。
不应止于“曝光”
虽然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的公布,在某种程度上讲,的确增大了“黑名单”制度的震慑力,对“上榜”者和围观者都起到了有力的警示作用,但也有不少网友指出:“黑名单”不能仅仅止于“曝光”。
《法制晚报》就刊登了《进了“旅游黑名单”,然后呢?》的言论,文章分析,金融机构有“黑名单”,可以限制对方的贷款、信用卡等业务;航空公司有“黑名单”,可以拒绝对方购买机票或登机;法院有“黑名单”,可以冻结当事人的资产。旅游系统的“黑名单”怎么执行?“黑名单”上的游客无法报名参加旅游团,但如果个人单独出行行不行?不以旅游名义出行行不行?不乘飞机乘火车或汽车出行行不行?进入景点时,没有人会查验身份证,那么又如何对其实行限制?
文章指出,如果“黑名单”仅仅限于媒体曝光,其影响力就会有限。它的告诫力应该来自严肃、来自透明、来自执行力更强。严肃、透明、执行力,这些标准是旅游管理部门进一步细化规则时该努力的方向。
凤凰网网友郭文斌直接指出了现实执行中的尴尬。他说,游客上了旅游局的“黑名单”,还能不能跟随旅行社报团出游呢?令人担忧的是,据有关媒体报道,目前为止,多家旅行社给出的答复是基本相同的:暂时无权阻止这些游客参团。如此一来,“惩罚”不能落实到位,“黑名单”所起的震慑力必然会慢慢减弱。他认为,在旅游“黑名单”走上前台之后,探索科学化、精细化的配套措施才是最关键和最迫切的。
需多方共同努力
“黑名单”制度无疑会有力促进人们文明出游意识的形成。而真正做到文明出游,不应单靠“黑名单”制度,还需要旅游管理部门、景区以及游客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姚海放建议,旅游主管部门,一方面要积极地履行管理职责,包括对旅游景区、旅行社、服务价格等方面的标准进行细化,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另一方面,应当加强文明礼仪、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教育,建立“不文明行为曝光台”,倡导游客在文明旅游的同时,也积极举报不文明现象。
红网网友向定杰也指出,文明旅游是个渐进过程,也是每个人都需上好的一堂必修课。实现文明出游,除了惩戒加大、配套跟上外,更要看旅游者自身的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