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咸宁市发生了一起游客和当地农民的纠纷——游客在游玩时发现景区里有许多竹笋,未经同意便开始纷纷挖笋。得知情况赶来的笋农,拦住旅游车,要求游客赔偿,并与游客发生激烈争执。
如何让笋农和游客共赢?笔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游客挖笋引纷争
日前,在咸宁太乙温泉度假村,两辆大巴车上的近摆明武汉游客见景区的竹林里长出了新鲜的竹笋,于是便纷纷去挖笋。据咸宁市咸安区浮山办事处太乙洞村村委会治保主任蔡廷文介绍,他和村民们赶到时,两辆大巴游客中,几乎人人的行李中都有楠竹笋,甚至有人装了一蛇皮袋,山上还有没来得及运下来的,目测有300多支。
村民们看到竹笋被挖,心疼不已。“一根笋就是一根竹,一根竹要卖十七八块”、“好不容易盼来了近10年来的最大年”、“不能说这里是风景区,就可以任意破坏”……蔡廷文回忆,群众看到遍地笋壳时,非常气愤和心疼,甚至有人伤心落泪。原来,自从这里被开发为风景区以来,这些村民失去了土地,收入主要靠竹林和打工。
村民们拦住旅游大巴,不让游客离开。村民要求游客按照竹子长成的市场价赔偿,游客却认为只能按照竹笋的市场价赔偿。于是双方僵持不下,发生激烈争执。
最终,当地景区、负责接待的旅行社和森林公安、派出所及当地村组织等相关负责人出面协调,当地竹农获赔6000元,此事才得以化解。
一举两得可尝试
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声讨游客任意挖笋属于不文明旅游行为,该罚;但也有不少网友对专门的“挖笋游”项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现在不是很流行采摘吗?竹笋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呀,如果自己挖来吃,一定更香”“在竹园里开展挖竹笋比赛,看谁挖得多,那一定很好玩”……
网友开的方子,也启发了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咸安区浮山林业管理站副站长吴永达表示,竹笋中有一种落林笋,是长不成竹的,即使不挖也会烂在林中,且落林笋多藏于泥土中,老百姓可以瞅准这个市场,由专业人士(竹农)指导游客采挖落林笋。这样,游客享受到了找笋、挖笋的乐趣,竹农也收到了经济效益。
“其实清明过后楠竹笋就不适宜食用了。”吴永达说,当天不少游客选择对已长出地面一米多高的笋进行“杀头”,虽然这些笋还被笋壳包裹,但是蔸部已经木质化,成为竹纤维不能吃了,笋农可以在“做生意”的同时,普及竹文化。
挖笋游呼之欲出
咸宁市是有名的“楠竹之乡”,仅城区咸安区就有楠竹28.7万亩,至少5000万根,全区约有50%以上的竹林位于风景区附近或沿路两侧。
咸宁市旅游局计财科负责人刘明说,在浙江安吉、湖南益阳等盛产楠竹的地方,把“山当田耕,竹当菜种”,开辟专门的挖笋游,或者融入农家乐旅游,成功发力旅游业,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去体验。
“咸宁市旅游局将与农业部门一起,对竹园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看看哪些地方适合开展‘挖笋游’项目,在当地竹(笋)农同意的前提下,规划一批专门的‘挖笋游’线路和产品。”刘明说,我们将开展专门针对游客的竹艺品制作和旅游纪念品销售等延伸旅游项目,通过旅游带动竹产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