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蓬莱小面
蓬莱小面是在福山拉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名吃,因每碗的面坯只有一两,而面卤特别多,卤多面少,为与福山拉面区别,故称“蓬莱小面”。据传民国时期蓬莱人于宝善在蓬莱县城西街路北设址开店,聘衣福堂为厨。一日,三名客商于天黑前赶到此店,想吃碗面再继续赶路,店主于宝善命速做面条三碗,无奈面条所剩无几,卤汤原料用尽,天又漆黑,上街买料也为时已晚。这下可难住了衣福堂,他左思右想,计上心来,将所剩面条分成三碗,把做菜剩下的清蒸加吉鱼拆肉,熟猪肉切丁,倒入鸡汤,加配料、佐料调制好,端到客人面前,三位客商品尝后大为赞赏,称道此面为天下至味,遂邀衣福堂于桌前详细询问其制作方法,并赏银钱若干,从此衣福堂制作的蓬莱小面闻名遐迩。他制作的小面用料和做工极其考究,面条为人工拉制,条细而韧,卤为加吉鱼熬汤兑制,加适量绿豆淀粉,配以酱油、木耳、香油、八角、花椒等佐料。每碗一两,具有独特的海鲜风味,每晨仅售百碗,以其做工考究、味道鲜美远近闻名,常有外地客商因吃不上衣福堂小面而引以为憾。
蓬莱小面之所以成为地方名吃,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制作的面坯采用福山拉面的技法,面条劲道甘香;二是卤汁选用蓬莱沿海所产的加吉鱼为主要原料,再配以鸡汤和各种调料,滋味鲜美。蓬莱籍艺术大师臧云远先生在《中国烹饪》上撰写的回忆文章,详细介绍了蓬莱小面。国民党政权台湾“行政院”院长孙运璇先生原籍山东蓬莱,据传其病重期间,不思饮食,独念家乡的“蓬莱小面”。周恩来总理听后,在北京请人做好,派专机绕道香港送到医院。孙运璇先生收到后泪流满面,和泪吞下了面条吃完后说:“感谢周公雅意,只是不如老家蓬莱做的正宗。”一碗蓬莱小面勾起了离乡游子的多少眷念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