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山位于烟台市区北端,三面环海,最高海拔42.5米,总面积45公顷。全山绿树葱茏,楼宇点点,素以置山临海的旖旎风光闻名,为烟台八大景观之一,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在山上,有以龙王庙、忠烈祠、烽火台为代表的民俗建筑群,又有燕台石、造化奇观、盟情崖等神奇景点;有文人墨客题诗、刻石勒碑,还有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令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同时,烟台山还是历史的见证。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法联军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开登州为通商口岸0
1
861年8月22日,将通商口岸改为烟台,烟台正式开埠,成为近代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第一个通商口岸,也是当时渤海沿岸最早开放的“北洋三口岸”之一。烟台开埠以后,英国率先在烟台山上建立了占地面积4公顷的领事馆。此后,法、美、日、德、丹麦等1
7国相继在烟台山及其周围建立领事馆。外国人占据烟台山一带,形成一个西起码头,东至东炮台,全长约2.5千米的外国人居住区。
那么,这里为什么被称为烟台山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大家已经知道的,是以历史为依据获得的称谓(见烟台市概览)。另一种说法则是一个动人的传说,等我们到了烟台山忠烈祠的时候,我再给大家详细介绍。现在来到了烟台山脚下,今天我们游览烟台山,一是看自然的山海景色,二是探寻烟台的人文历史和西方近代建筑艺术。大家请看,“烟台山”这3个雄浑有力的大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老先生亲笔题写的。武中奇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是一位热爱祖国文化事业、书艺精湛、享誉中外的书法名家。
一会儿,大家可以看到具有不同建筑风格的各国领事馆旧址,现在以各类展馆的形式对公众开放。馆中展出和陈列的照片及实物,记录着当年烟台开埠前后真实的历史,另外展出的还有改革开放以来,烟台在各个领域里的发展和成就。回眸历史,大家可以从中了解烟台的过去和现在。
美国领事馆旧址
首先来参观美国领事馆旧址。1863年8月,美国在烟台山土设明快,西侧的领事馆官邸为方形平台地上二层楼房,设有东南双面外连廊、四坡顶带阁楼、清水墙面、乳白色窗户,具有欧洲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领事馆被侵烟日军查封。现在,美国领事馆官邸旧址作为“烟台开埠陈列馆”开放,围绕烟台开埠这一特定的历史事件,生动地再现了自鸦片战争至1945年的80余年中,烟台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
英国领事馆附属建筑
我面前的这鹰建筑物是当年英国领事馆的附属建筑之一。自烟台山后,红风岛优美的烟台山及周围,相继建有17处外国领事馆。以英国建馆最早,占地最多,规模最大,几乎将烟台的2/3化为己有,因此可见当时英国人在烟台的势力和地位。
日本领事馆公寓楼及领事馆旧址
这是日本领事馆的公寓楼及领事馆旧址。日本是烟台开埠14年后于1875年II月在烟台设立领事馆的。日本在烟台山建馆虽晚于英、法、美等国,但后来者居上,成为驻烟各领事馆的霸主,是驻烟历史最长的外事机构。直到1945年8月24日,烟台第一次解放,日本驻烟台领事馆关闭。日本领事馆区由领事馆办公楼、领事馆官邸和公寓楼三幢楼房组成。日本领事馆及其公寓楼采用近代建筑设计风格,以简单的几何体组合手法设计建造,为砖混结构,室内分配合理,有地下室。整个建筑受欧洲新建筑运动影响,以实用为主,体现“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的特点。
现在日本领事馆公寓楼被开辟为“烟台钟表博物馆”。展出的是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的代表——烟台钟表及其发展史。烟台制造钟表已近百年历史,自1915年民族实业家李东山在烟台成立第一家“宝时钟厂”后,我国的钟表工业发展迅速,20世纪30年代,烟台宝时钟厂就造出了领先于世界水平的月球天文钟。现展出的北极星牌各类钟表,代表着烟台不同历史时期高水平、高质量的产品。日本领事馆旧址现已开辟为“烟台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是烟台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间艺术精品。
烟台山灯塔
现在,请各位随我来看一下烟台山上最高、最明显的标志性建筑——烟台山灯塔。它建于1988年4月,是设在烟台港海岸山巅上的大型航标灯塔,专为进出港口的船只进行导航之用。不过它不是最早的烟台山灯塔,原烟台山灯塔是由英国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造的,由于年久失修,照明度弱暗,不能再继续使用,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拆除。这座灯塔是后来重新建造的,集导航、旅游、海上交通指挥功能于一身。它是由清华大学专家设计的,塔高49.5米,共1
2层。底部3层采用古堡式建筑造型,内设电梯可直通11层嘹望台,顶端有3600转动照明灯,直射距离可达30海里。
抗日烈士纪念碑
这里是抗日烈士纪念碑。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24日拂晓,烟台胜利解放。在解放烟台战斗中,共歼灭日伪军1500多人,有89名八路军将士壮烈牺牲。为了纪念在解放烟台的战斗中献身的抗日英雄,烟台市人民政府根据胶东行署的指示,于1946年5月,在烟台山忠烈祠西侧修建了“抗日烈士纪念碑”。碑身高8米,呈五菱柱形,由乳白色的花岗岩石块砌筑。碑的正南面为“民族英雄名垂千古”八个红色大字,背面铭刻着89位烈士的英名。1979年7月6日,此纪念碑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烟台市军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古栾树
这棵古树是古栾树,已有600多年历史了。栾树也叫栾华、灯笼树,是生长于黄河及长江以南的落叶乔木,而地处北方沿海的烟台山上居然也生长着这样一棵树,实属罕见。传说,明王朝烟台山守军中有一位年轻的南方士兵,家住长江边,因思乡心切,常常面对南方,热泪滚滚,因而感动了一只迁徙的小鸟。小鸟在第二年春天从那个士兵的家乡衔来一颗栾树种子,放在烟台山兵营前不远处石丛旁的泥土中,不多日,小栾树破土而出,很快长成了这棵参天大树,因此这树也叫“思乡树”。
旗语杆
这个近似“未”字形的旗杆就是“旗语杆”,也称“旗语架一,是原灯塔的附属部分,是英国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建烟台山灯塔的同时建造的,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是烟台山近代历史上重要的遗物之一。旗语杆为木质结构,杆身由上等南方杉木做成,高约20米,其作用是向进出港的船只发布旗语信号和天气变化信息。同时,还用于重大活动,遇外国舰船和重要人物乘船来港时,则悬挂“万国旗’,以示欢迎和友好。
烽火台
这就是烟台山著名的烽火台。其实,沿海这种烽火台有很多,这座因为与“烟台”得名有关,而被人格外重视。大家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马上得天下”的,所以非常重视国防建设,在全国的要冲之地遍设卫所,沿海要地自然也建立了卫、所、营、寨的防御体系。我国的海防在明代才形成了完整的纵深组合,海上有水师营巡逻;海岸有预警系统;沿海有重兵驻守,并可随时机动。烽火台就是“预警系统”的组成部分。早在明朝初年,在烟台山以南便设立了奇山守御千户所。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在烟台山上设立“烽烟台”,用狼粪作燃料,遇有敌情,白天升烟,夜间举火,向邻台传报敌情。人们遂把烽火台称为“狼烟台”,把设狼烟台的山称为“烟台山”,烟台也由此而得名。我们现在看到的烽火台是后来修建的,原烽火台随历史变迁已不夏存在。
龙王庙
烟台山上的这座龙王庙,虽然规模不大,却是烟台山上最古老的建筑。明末天启年间,烟台连年大旱,民众为了祈雨,自发筹资在烟台山山顶修建三间草堂供奉龙王。龙王庙建成当天,普降大雨,民众认为是龙王显灵,从此,烟台山龙王庙香火不断。庙内中间供奉龙王神位,左有风伯雨师,右有雷公电母。相传农历八月十八为四海龙王神会之日,烟台lJJ上会举行庙会,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