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人:山东趣玩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5-03-22 点击:663次 |
|
|
|
如果你看过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你一定会被主人公桑提阿果所感动,海明威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海钓者的不朽形象,小说中的海钓是一种充斥男性张力的运动,钓鱼不是休憩,而是一场人与自然之间征服与被征服的斗争。作品的寓意是象征性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论点。也是海明威借桑提阿果之口带给后世海钓者以及所有在与大自然斗智斗勇中的人们的力量。
海钓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海钓集渔业、休闲游钓、旅游观光于一体,被看作是一项高雅的休闲活动和高度刺激的竞技运动而风靡世界,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与高尔夫、骑马、网球被列入四大贵族运动之一而被受亲睐。世界性的钓鱼主要就是指海钓,国外对海钓的热衷不亚于人们对足球的热爱。卓别林不仅是一位艺术大师,而且还经常邀请客人去郊外海滨游钓;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则喜欢拿着啤酒、捏着烟斗在黑海休闲垂钓;对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来说,海钓则是最好的休息;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在访问芬兰时还不忘和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举行海钓比赛……
在我国,垂钓文化历史悠久,据文物考证始于尧舜时代,最早关于垂钓的文字记载见于2000多年前的《诗经·季风》有濯濯竹竿,以钓于淇的诗句,古代名人崇尚垂钓,留下了大量关于垂钓的典故和文艺作品。但是,中国海钓文化却是相对落后,在中国古籍中,庄子笔下曾记载任公子蹲于会稽垂竿东海期年后钓得大鱼的故事,《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张弘之国,善在海上捕鱼的记载以及西汉铜镜的镜纹中有张弘以鸟为饵捕鱼的图象。除此之外,可能很难再找到更多的关于海钓的文艺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海洋文化中的一大遗憾!以至在近代,中国的海钓历史海钓文化也几乎是一片空白。
20世纪八十年代,日本、韩国与我国台湾省差不多每年举行各种形式的钓鱼比赛,1991年6月由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三方成立了亚洲钓鱼联盟,日本垂钓名家小西和人担任会长。中国于次年加入亚钓联,香港、澳门则于1997年加入亚钓联。此后,东亚三国六地又轮流在各自的海滨城市开展了一系列以海钓为主的钓鱼比赛。
可见海钓真正在中国兴起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但它的发展非常迅猛,从国外到国内;从香港到深圳;又从南方带到北方;再由业余升为专业;由散兵游勇发展到现在的俱乐部运作,充分体现了它强盛的生命力。中国临海海域广阔,海域面积共约483万平方公里。占了整个国土的一半,海上分布着5400多个岛屿。海岸线总长度3.2万公里,形成了理想的海钓场所,从北向南依次有渤海的长山群岛、大连老虎滩、山东蓬莱和长岛钓场,黄海的威海钓场、青岛、崂山、连云港钓场,东海的嵊泗列岛、舟山群岛、鼓浪屿钓场,南海的西沙群岛、海南岛、珠海百岛钓场,等等。尽管如此,坦率地说,目前国内的海钓发展与国际上的发达国家仍有很大距离,无论从参与面、参与层次,还是对钓具的要求品味;无论对海钓的普及宣传,还是环保意识、资源保护和生态平衡意识,都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才能与国际海钓发展运动接轨。
海钓产业的发展前景
海钓也给社会带来了商机和利益。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各种元素,涉及到社会生产的各个要素,具有一定的社会发展地位和相当的产业价值。美国2.84亿人口有1500万艘钓鱼艇,近一亿人参与海钓活动,11亿美元的消耗,却能换来31亿美元的利润回报。日本游钓人数有3700多万,占全国人口的30%以上,其中利用导游进行游钓的达111万人。仅渔具、鱼饵的零售额就达7.5亿美元,海钓在日本国内服务业GDP的比重中占有重要一席。
有东亚海钓处女地之称的韩国楸子群岛,原来只是济州道所辖的一个人口不到1万、以渔为生的小岛群,自1983年举办首届海钓比赛而衍生了韩国的海钓产业,并带动了饮食、宾馆等服务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楸子群岛因海钓由无名小岛变成韩国家喻户晓的旅游胜地。台湾早就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将包括海钓产业在内的休闲渔业作为朝阳产业取代了传统捕鱼这一黄昏产业。
我国已进入后三产时代,正在引发一场新的消费革命,它将人们的消费注意力从物质需求升级到文化需求和情感体验的需求。同时我国已将旅游列入三产中新兴产业的首位,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经济最富有、消费最成熟的地区,长三角近7000万人口的国内旅游需求已进入急剧扩展期,今后中国要奔向人均收入超3000美元的新小康水平,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海钓界专家认为,海钓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因为海钓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海钓者高消费、重复性的特点必将对改变海钓所在地旅游业的消费结构、平缓淡旺季差带来积极深远的影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