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烟台概况
历史沿革
烟台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证,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约 1 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古为东夷族地,夏朝时东夷族在此建国,商、西周、春秋时为莱国地,战国属齐,秦代属齐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唐宋元为登州、莱州,明清为登州府、莱州府。公元 1398 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海寇侵扰,在烟台设奇山守御所,这是烟台最早的城市雏形。同时在芝罘筑烽火台,又称“狼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公元 1858 年(清咸丰八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开登州为通商口岸, 1861 年改为烟台。此后,英、法、美等 17 个国家陆续在烟设立领事馆。新中国成立后, 1950 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省辖烟台市, 1958 年设立烟台地区, 1983 年 11 月,成立地级烟台市。
自然地理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濒临黄海、渤海,与辽东半岛及日本、韩国、朝鲜隔海相望。烟台风光旖旎,景色秀丽,人文、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一望无垠的金沙碧浪、景观奇妙的大小岛屿、闻名遐迩的蓬莱仙阁、飘渺奇幻的海市蜃楼,使烟台赢得了黄海明珠的美誉。烟台地形为低山丘陵区,山丘起伏和缓,沟壑纵横交错,山地占总面积的 36.6% ,丘陵 39.7% ,平原 20.8% ,洼地 2.9% 。境内海拔 500 米以上的高山主要有大泽山、艾山、罗山、牙山、昆嵛山、招虎山等,其中最高峰为昆嵛山,海拔 922.8 米。境内河流众多, 5 公里以上河流 121 条,其中五龙河、大沽河、大沽夹河、界河、辛安河等 8 条河流流域面积都在 300 平方公里以上。烟台海岸线、岛岸线曲折绵长,共 909 公里。有大小基岩岛屿 63 个,面积较大的有芝罘岛、南长山岛和养马岛,有居民的岛 15 个。烟台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适中,空气湿润,气候温和。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 661.5 毫米,年平均气温 11.8 ℃,日照时数为 2703 小时,无霜期 210 天。
自然资源
烟台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盛产海参、对虾、鲍鱼、扇贝等多种海珍品,近海渔业生物品种有 200 多个,有捕捞价值的 100 余种,是全国重要的渔业基地。烟台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果产地,土特产品久负盛名,烟台苹果、莱阳梨、大樱桃、大花生、龙口粉丝等享誉全国。烟台苹果、龙口粉丝、烟台葡萄酒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地下矿藏十分丰富,已发现矿产 70 多种,探明储量的有 40 多种,黄金、菱镁矿、钼、滑石储量均居全国前 5 位,其中黄金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沿海大陆架储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属“富集型”油区。
行政区划和人口
烟台市辖 4 区、 1 县、 7 个县级市和 1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95 个镇、 6 个乡、 46 个街道办事处, 355 个居民委员会、 6299 个村民委员会。全市总面积 1.37 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 2722.3 平方公里;总人口 647.8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296.8 万人,市区人口 176.3 万人。
基础设施
烟台市基础设施完善,是“全国投资环境 40 优城市”之一。交通设施方面,已形成四通八达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全市公路通车里程 6561.3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368.9 公里,实现了市市通有高速公路,中心城市与县级市之间形成了 1 小时工作圈。境内蓝烟铁路横贯东西,蓝烟复线建成通车,大莱龙铁路全线试运营,烟台—大连铁路轮渡正在建设之中。全市现有港口 10 处,烟台、龙口、莱州和蓬莱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其中烟台港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枢纽港,年吞吐量 4506 万吨,与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00 多个港口直接通航。烟台空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全年共执行航线 61 条,平均每周航班 143 个。邮电通信方面,建成了数字数据网、国际互联网、市话计算机管理网等多种网络平台。城乡全部实现通讯程控化,电话装机容量 328.1 万门,移动电话 269.2 万部。能源保障方面,电力供应充足,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 260.9 万千瓦,日供电量达到 3414 万千瓦时,其中龙口电厂总装机容量 110 万千瓦。海阳核电项目正在建设中,规划总装机容量为 600 万千瓦,一期装机容量为 200 万千瓦。
二、经济综述
经济总量
2005 年,烟台市实现生产总值 2012.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8% ,经济总量首次跃上 2000 亿元大关,继续保持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第七和全省城市第二的位次。全市人均生产总值 30899 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到 3829 美元。全年用电总量为 161.1 亿千瓦时,增长 8.5% ,其中工业用电量为 120.8 亿千瓦时,增长 6.2% 。
产业结构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增长方式,三次产业全面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2005 年,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 193.5 亿元、 1228.4 亿元和 590.6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9.6:61:29.4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 1120 亿元,比上年增长 64.2% ,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 28.6% ,比年初提高 4.9 个百分点。
财税状况
2005 年,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达到 293.5 亿元,比上年增长 24.8%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87 亿元,增长 36% ,占 GDP 比重达到 4.3% ,其中税收收入达到 65.6 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 75.4% 。全部税收收入完成 189.3 亿元,增长 22.2% ,占 GDP 比重达到 9.4% 。在地方财政收入的税收收入中,一、二、三次产业提供税收的比重为 4:56.5:43.5 。
三、工业经济
工业总量
2005 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634 户,其中大中型企业 296 户。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028.5 亿元,比上年增长 34.6% ;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3814 亿元,增长 51.8% ;实现利润 306.3 亿元、利税 415.6 亿元,分别增长 59.4% 和 51.7% 。
工业结构
烟台市工业已初步形成规模较大、层次较高、集群化发展的新型工业结构。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黄金四大支柱产业和汽车、手机、电脑三大产品集群已经达到较大规模,影响力和带动力日益增强。 2005 年,四大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 2008.7 亿元,比上年增长 51.2%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 52.7% 。按照“三个一批”的要求,积极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带动战略,圆满完成了旨在培大育强的“ 2358 ”工程任务目标。到 2005 年底,全市销售收入过 10 亿元的企业 47 家,过 50 亿元的 5 家;利税过亿元的企业 60 家,纳税过亿元的企业 16 家。
名企名牌
2005 年,烟台市工业企业有 28 户分别进入全国工业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名单。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 12 个,山东省名牌产品 94 个,中国驰名商标 8 个,山东省著名商标 110 个。
2005年全市中国名牌产品
产品名称
所属企业
张裕牌葡萄酒
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
万华牌合成革
烟台万华集团有限公司
冰轮牌制冷设备
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
纽士达牌氨纶长丝
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
安德利牌浓缩苹果汁
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有限公司
鲁花牌花生油
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
威龙牌葡萄酒
烟台威龙葡萄酒有限公司
北极星牌时钟
烟台北极星钟表集团有限公司
南山牌铝合金建筑材料
山东南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玲珑牌金刚子午线轮胎
山东玲珑橡胶有限公司
喜旺牌低温肉制品
烟台市喜旺食品有限公司
南山牌精纺呢绒
2005年全市中国驰名商标
商标名称
所属企业
北极星
烟台北极星钟表集团有限公司
张裕
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
三环
烟台三环锁业集团有限公司
龙丰
山东龙丰集团公司
龙大
山东龙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鲁花
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
威龙
烟台威龙葡萄酒有限公司
南山
山东南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四、农村经济
农业总量
近年来,烟台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不断加大支农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005 年底,全市耕地面积 682 万亩,粮田面积 200 万亩,果园面积 380 万亩,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 347.6 亿元,比上年增长 6% 。
农业结构
农林牧副渔生产稳步发展,已经形成粮油、果品、蔬菜、畜牧、水产等五大优势产业,五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96% 。 2005 年,全市粮食总产 216.4 万吨,油料总产 45.9 万吨,蔬菜总产 288.5 万吨,水果总产 329.4 万吨,肉、蛋、奶总产 89.7 万吨,水产品总产 191.8 万吨。
农业产业化
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方针,集中力量做大农字号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2005 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 2100 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 9 家,省级龙头企业 36 家。年销售收入过 10 亿元的龙头企业 10 家,过亿元的 60 家。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 60 万人,带动基地 620 万亩。各类农民合作组织 2000 个,会员 8.2 万户,资产 2.6 亿元,年收入 8.4 亿元。
农村基础设施
烟台市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 6674 万千瓦,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均达到 90% 以上。各类水利工程 6.2 万项,总库容 18.7 亿立方米,灌溉面积 519 亩。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 7489.2 公里,全市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客车、通电话,有人居住岛屿全部通航,农村自来水人口普及率达到 64.6% 。
五、第三产业
商贸餐饮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贸易网点增长迅速,流通业态日趋多样化。 2005 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99.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1% ,其中城市零售额和农村零售额分别为 428.7 亿元和 170.9 亿元,分别增长 16.3% 和 15.5% 。各类商品市场 615 个,其中城镇 156 个,农村 459 个。全市星级饭店达 64 座,三星级以上 40 座,五星级 3 座。全年实现餐饮业零售额 59.9 亿元,增长 19.5% 。
交通通信
交通综合运输能力持续增长,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 9315 万人次,其中公路 8759 万人次、铁路 246.8 万人次、水路 250 万人次、民航 59.2 万人次。完成货物发送量 16199.3 万吨,其中铁路 686.8 万吨、公路 13608 万吨、水运 1903 万吨、民航 1.5 万吨。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 8502.9 万吨,航空货物吞吐量 2.53 万吨,分别增长 17.8% 和 38.3%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 37.6 亿元,增长 13.3% ;电话机装机总容量、移动电话部数分别增长 4.1% 和 17.5% 。
金融证券
金融健康平稳有序发展,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 1683.2 亿元,贷款余额 1148.4 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 208 亿元和 169 亿元。全市商业保险机构 15 家,全年完成保费收入 36.4 亿元,保险理赔总额 6.9 亿元,赔付率为 19% 。全市证券营业机构 20 个,股民开户 25.4 万户,年交易额 444.6 亿元。
旅游会展
精心打造滨海生态旅游胜地和“山海仙境·葡萄酒城—魅力烟台”的城市品牌,旅游业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 1454.6 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 117.5 亿元,比上年增长 26.5% 。烟台是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的固定举办城市,是 APEC 经贸活动的重要举办城市,先后成功举办了七届果蔬·食品博览会和一系列 APEC 大型经贸活动。
六、对外开放
利用外资
烟台是全国首批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外向度和对外知名度不断提高,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 2005 年,全市新签利用外资项目 1265 项,比上年增长 28.2% ;合同外资额 65.1 亿美元,增长 54.9% ,其中合同外商直接投资 61.1 亿美元,增长 50.7% ;实际利用外资 25.5 亿美元,增长 77.5% ,其中实际外商直接投资 19.1 亿美元,增长 44.5% 。到 2005 年末,全市累计引进外资项目 10122 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117 亿美元。累计利用外资额列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香港、韩国和美国,投资额分别为 34 亿美元、 30.7 亿美元和 9.7 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 29.1% 、 26.2% 和 8.3% 。在我市投资的世界 500 强企业已有通用、三菱、本田、 LG 、大宇等 36 家。
对外贸易
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 114.8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43.6% 。其中出口 64.8 亿美元,增长 44.2% ;进口 49.97 亿美元,增长 42.8% 。我市对外贸易额列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韩国、美国和日本,其中对韩国进、出口额分别为 20.2 亿美元和 9.4 亿美元,对美国进、出口额分别为 5.5 亿美元和 17.4 亿美元,对日本进、出口额分别为 6 亿美元和 15.2 亿美元。对欧洲的进、出口额分别为 6.6 亿美元和 9.2 亿美元。
对外合作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全年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 2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0.4% ;完成营业额 1.68 亿美元,增长 21.2% ;外派劳务人员 8029 人次,期末在外人数 1.19 万人。
园区建设
经过多年的开放发展,各级各类园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投资环境日益优化,产业优势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全市改革开放的实验区、产业发展的龙头区、高新技术的聚集区和城市建设的样板区。 2005 年,全市 3 个国家级(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烟台出口加工区、烟台 APEC 科技工业园)和 10 个省级经济园区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到 48.2 亿美元和 9.7 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 42% 和 38% 。
友好城市
到 2005 年末,烟台市已与 9 个国家的 12 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城市。其中友好城市是:美国圣迭戈市、日本别府市、新西兰陶朗加市、韩国群山市、泰国吉普市、英国安哥斯市、瑞典厄勒布鲁市、保加利亚布尔加斯市;友好合作城市是:日本宫古市、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韩国原州市和蔚山市。
七、体制改革
企业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已初步形成,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和经济效益都得到显著改善。加快推进市场化产权制度改革,市县乡村四级企业改制基本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建立,改制企业职工均得到妥善安置。截止 2005 年底,全市上市企业已有烟台万华、南山实业、东方电子、烟台发展、九发股份、烟台冰轮、张裕、新潮实业、登海种业、安德利、亚洲药业、吉龙食品等 12 家,其中安德利在香港上市,亚洲药业、吉龙食品在新加坡上市。
国资改革
烟台市建立健全了“三统一、三结合”的国资监管体系,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先后组建了 13 户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授权经营企业 186 户,授权经营资产总额 129 亿元,国家所有者权益 38.6 亿元。建立了“以外为主、内外结合”的监事会工作体系,向 18 户市管企业派出 8 组监事会。 2005 年,全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 103.8% 。
配套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明显,从 2005 年起实现了农业“零税赋”。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财政用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农业等领域的支出持续增加。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明显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严格执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逐步完善。政府机构、行政审批、医疗卫生、粮食购销、市政公用事业、户籍制度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5 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 1589 亿元、利润 392 亿元,分别增长 37.4% 和 27.2%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 GDP 的比重达到 79% 。全市共有民营企业 18 万户,从业人员 180 万人 , 占全市总人口的 27.8% 。南山、丛林、龙大、鲁花、方圆、新牟等骨干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带动了全市民营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和素质的不断提升。
八、城建环保
城市规划
坚持高起点规划,科学超前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高规划覆盖率 , 市区建成区控规覆盖率达到 100% 。开展了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先后完成了烟台沿海海岸带规划和“十一五”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全市初步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城市各类建设都在规划指导下健康实施。
城市建设
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和要求,围绕树立“魅力城市”、“生态城市”、“开放城市”形象,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 53% ,比上年提高 4 个百分点。 2005 年,全市完成城乡建设投入 80 亿元,其中中心城市完成 31 亿元。完成了滨海景区周边改造、滨海路绿化美化、南大街及文化广场区域整治、胜利南路新建、东山宾馆栈桥和幸福南路部分改扩建等一批重点建设工程,为城市增添了新亮点。
城市管理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原则,完成了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理顺、城管执法队伍下放工作。按照“巡查街区、网格管理、综合执法、责任到人”的要求,积极推行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试点,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十个“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之一。加大城市环境整治力度,完成了 2 个街道办事处、 14 个社区的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受益居民 3.2 万户、 8.5 万人。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良好。城市供水方面,日供水能力达 27.5 万立方米,日均供水量 11.5 万立方米。大力推广新型节水技术和器具,鼓励中水回用,获得全国节水型城市荣誉称号。城市供热方面,扩大了“ 500 ”供热工程覆盖面,新增集中供热面积 142.1 万平方米,五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 52.5% 。城市供气方面,市区供气户数达到 42.7 万户,供气普及率达到 99.2% ,天然气置换工作全面启动,完成了开发区和莱山区的置换工作。城市公交方面,市区全面完成公交中巴退市,公交线路长度达到 966 公里,公交客运量超过 2 亿人次,市民出行公交分担率达到 20.6% 。
生态建设
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较好状况。市区及各县市区空气环境质量、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城市地面水水质、近岸海域水水质均达到或符合功能区划要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基本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继续下降。市区污水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完成了套子湾污水处理厂改造、辛安河污水处理厂配套、虹口河下游河道改造等污水处理工程,排水设施完好率保持在 86.9% 。全市林地面积达到 705 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35% ,市区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1593.7 公顷。
九、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扩大有效投入规模的同时,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更好地发挥投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 2005 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460.4 亿元,比上年增长 34.5%, 总量保持全省第一位,在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中居第三位。其中规模以上投资 1422.7 亿元,增长 39.3% 。
投资结构
2005 年,在全市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入 54.5 亿元,第二产业投入 894.5 亿元,第三产业投入 473.8 亿元,分别增长 47.9% 、 48.7% 和 23.6% 。新建项目完成投资 608.2 亿元,扩建项目 551.6 亿元,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 96 亿元,分别增长 46.7% 、 25.3% 和 110.6%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投资 843.3 亿元,增长 45.1% 。四大支柱产业完成投资 477.8 亿元,增长 65.1% ,其中机械制造业完成投资 257.3 亿元,电子信息业完成投资 31.4 亿元,食品行业完成投资 134.2 亿元,黄金行业完成投资 54.9 亿元。民间投资完成 1006.8 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 70.8% 。
重点项目
2005 年,全市总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 1322 个,总投资 2029 亿元, 1249 个项目开复工建设,开复工率达到 94.4% ,有 907 个项目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602 个项目竣工投产。海阳核电、蓬莱国电、富士康工业园、东岳汽车扩产、上汽齿轮箱总厂变速器、烟大铁路轮渡、烟台发电厂热电联产机组、玲珑橡胶、南山精纺、滨海景区中心商务综合楼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建筑业
年末全市有资质的建筑企业达 701 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210.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9.3%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2224.8 万平方米,增长 11.4% ;房屋建筑竣工面积 1142.9 万平方米,与上年持平。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 109.9 亿元,增长 15.5% ,其中住宅投资 80.1 亿元,增长 15.1% ,占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的 72.9% 。 十、社会事业
科技
全面实施“科教兴烟”战略,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高,连续四届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荣誉称号,跨入了“国家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城市”行列。全市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 24 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400 家。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 36 项、省各类科技计划 120 项。 2005 年,共取得科技成果 150 多项,其中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1 项,省奖 45 项,市奖 55 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占科技成果总量 55.2% 。全市专利申请 2430 件,其中发明专利 527 件,专利授权 800 件,实施专利技术 927 项。
教育
烟台教育基础较好,“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 88.7% 。 2005 年,全市有幼儿园 1575 所,在园幼儿 11.9 万人;小学 980 所,在校生 5.8 万人;盲聋哑学校 9 所,在校残疾儿童 911 人;普通高中 66 所,在校生 13.3 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79 所,在校生 11.3 万人;驻烟普通高校 8 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 13 万人,成人本、专科在校生 1.9 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和初中升学率分别达到 99.9% 、 100% 和 88.7% 。
文化
烟台是全国著名的“京剧之乡”、“田径之乡”。海阳大秧歌和莱州蓝关戏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 11 个,艺术表演场所 8 个,公共图书馆 14 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 13 个,博物馆 9 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 7 个。全年共出版各类报纸 9221 万份,期刊 164.7 万册。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为 96.4% ,电视人口覆盖率为 95.1% ,有线电视入户率 56.3%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公园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公园、国家 AAA 级旅游景点,有可容纳 4 万人的现代化体育场,“中国射击协会训练基地”正式挂牌。在第十届全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夺得 9 枚金牌、 3.5 枚银牌、 4 枚铜牌,金牌数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强。
卫生
卫生保障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年末拥有卫生机构 296 所,床位 1.7 万张,卫生技术人员 2.1 万人。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市疾控中心业务大楼、市传染病医院呼吸道传染病病房按期完工。县级 6 个疾控中心改扩建项目和 8 个县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均顺利完工,大部分已投入使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参加省、市级试点的市(区)达到 6 个,有 161.5 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市(区)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 80.6% ,筹集资金 6015.7 万元, 74.1 万农民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补偿。
十一、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005 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 18594 元,比上年增长 20.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452 元,增长 15.3% ;农民人均纯收入 5347 元,增长 14.7% ,是 1997 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 37.2% 和 39.3% 。全市城市居民人均现住房使用面积为 18.7 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 27.7 平方米。
劳动就业
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投入,全面落实岗位开发责任、就业困难群体援助责任、优惠政策扶持责任、劳动力市场和社区平台服务责任,有力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快速发展。 2005 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 13.2 万人,比上年增长 22.2% ,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 6 万人,增长 57.9% ;“ 4050 ”和“三类困难家庭”失业人员再就业 9000 人,增长 32.4% ;组织输出农村劳动力 3.9 万人,增长 44.4%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2% 以内,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社会保障
积极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2005 年,全市新增城镇企业养老保险 5.5 万人、失业保险 3.8 万人、医疗保险 8.5 万人、工伤保险 5.4 万人、生育保险 3 万人。农村养老保险投保续保农民 65.1 万人。全年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 46.3 亿元,同比增收 8.2 亿元,增长 21.5% 。按时足额为各类保障对象支付各项保险待遇 37.1 亿元。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已将 14.2 万人移交社区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机构,占 92.5% ,在全省名列前茅。社会福利和救助工作实现了制度化、网络化和经常化目标。到 2005 年末,全市福利收养单位 153 个,床位 9499 个,收养人数 7112 人;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4.7 万人,城镇社区服务设施 493 处,福利企业达到 232 个,安置残疾职工 4423 人。开展了爱心一日捐活动,全市共接收捐款 8676 万元。加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年内建成 500 套经济适用房和 200 套廉租房。
十二、发展前景
“十一五”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又快又好、赶超发展、走在前面”为目标,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制造业强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城市化、以港兴市和科教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调动和凝聚全市上下的力量,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六个新突破”。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赶超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经济综合实力的新突破。二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着力抓好“三农”工作,努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突破。三是,突出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拉开框架、丰富内涵,完善城镇体系,努力实现城市化的新突破。四是,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各项改革,加快构建适应 WTO 规则、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努力实现改革开放的新突破。五是,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和引进优秀建设人才,努力实现赶超发展支撑条件的新突破。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提升全国文明城市、最安全城市的层次和水平,努力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突破。到 2010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3700 亿元,年均增长 13% ,人均生产总值 6800 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6:61:33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200 亿元,年均增长 20% ;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 11000 亿元,年均增长 18% ;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 230 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 130 亿美元,年均增长 15%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五年累计 128 亿美元,实际利用国内资金五年累计 3000 亿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91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800 元,年均分别增长 9% 和 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5% ,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 60% 。
2006 年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 1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6% ,外贸出口增长 17%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 10%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 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8%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4% 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2 ‰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