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起航地是在2600多年前的山东半岛的沿海港口,古登州一带,则是最重要的起航地...这是现有历史文献、出土文物、历史遗存给与我们的确切回答。连日来,记者前往申遗办,翻开一本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史料,从中探寻蓬莱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起航地的历史佐证。
著书立说论“铁证”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活动及相关研究的持续升温,江、浙、闽、粤等地的不少港口城市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锚地”等口号。“远古时代,山东半岛沿岸的造船业已经开始逐步发展起来。战国时,开辟了以古登州为主要港口的北方航海路线。由于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传统的港航活动,使其在秦时更为发展,延长到朝鲜半岛及日本。”蓬莱市申遗办工作人员刘鹏告诉记者。
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李世惠在《蓬莱“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地》一文中明确指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真正的‘始发港’、‘起锚地’、‘源头’、‘首发地’应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山东半岛沿海的港口,即今蓬莱一带。”与此同时,鲁东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所所长所著的《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一书也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严谨缜密的分析,雄辩有力地论证了这一结论。刘凤鸣表示,山东半岛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的交往,见于史书的史料虽然不多,但是这些史料结合考证,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半岛的齐国,甚至齐之前的莱国就开始有了与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的商业活动。应该说,山东半岛沿海的港口,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至晚在2600年以前,就开始了与海外邻国的商贸活动和人员的往来。
史料翔实叙辉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蓬莱地区的海洋文明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境内紫荆山遗址出土的贝类、鱼骨、石网坠等文物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大量的史料也可以证实,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之间的确存在着一条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海上丝绸之路”。
《三国志》里明确记载了曹魏时期朝鲜半岛与日本的往来线路,“循海岸水行”至倭国“女王之所都”将古登州地区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逐岛航行的路线完整的呈现出来。
唐代,登州设立后,蓬莱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更进一步显现。《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述唐代中国与周边各国交流的主要交通路线有七条,而海路只有两条,其中一条就是由登州出发,联系新罗和渤海国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即从蓬莱出发,通过庙岛群岛岛链,连接辽东半岛,转至朝鲜半岛的航线。这条航线又被后世形象的称之为“登州水道”。
宋代以后,登州港及登州水道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轼在其《登蓬莱阁记》中记载了登州港当时的盛况“登州蓬莱阁望海如镜面,与天相际,忽有黑豆数点者,郡人曰:‘海舶至矣’。不一炊久,已至阁下”。到了明代,“由南京、北京等地至山东半岛,再从登州出海的水陆兼行,只须三天便至朝鲜,是明代初期最为快捷的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