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海上丝绸之路”系列报道之对外交往篇
水母网7月3日讯(通讯员 牛永志 范亚男)“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使登州发展成为同广州、泉州、明州(宁波)齐名的四大通商口岸之一,同时把古代登州地区的经济文化也推向了辉煌。日前,记者采访了申遗办负责人,了解了古代登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的历史。
政商交流 源远流长
申遗办工作人员刘鹏告诉记者,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官方交往最早见于《汉书》。其中记载汉代于朝鲜设立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且“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唐代设立登州后,登州港遂成为中国与朝鲜、日本等东北亚地区交往的重要出发地和登陆港。”刘鹏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经登州港中转的日本“遣隋使”5批、“遣唐使”有6批,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新罗等国经登州中转的朝贡使团有百余批。北宋初期,登州港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至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高丽使节、学者、僧侣等来华有33批,宋朝遣使去高丽则有10批。晚明时期,登州也作为遣使口岸发挥着作用。天命二年(1617年)至崇祯九年(1636年),朝鲜贡使先后27次来华,都是经由登州的海上路线。
到了明代,明太祖定“和买”之策,不再用朝贡贸易的形式进行,而以价购进,遣明使的作用则发展到“使即商”了。当时,中朝两国贸易往来种类十分丰富。《朝鲜通史》中记载:“(从朝鲜输往中国的商品)主要有金、银、牛、马、陶瓷器、夏布、花纹布、人参、毛皮、文具和螺钿、细工艺品。从中国输入的商品有绸缎、药材、书籍、文具、陶瓷器和宝石等。”
文化传播 影响深远
唐朝时期,我国的文化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蓬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日本、朝鲜使臣来中国的登陆点、居住点,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地点,有过“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帆樯林立,笙歌达旦”的辉煌。
在与蓬莱水城相连的丹崖山上,唐朝建有龙王宫、宋朝建有天后宫,供百姓祭祀崇拜海神,祈求平安。与此同时,由于登州作为重要的海外交往中转站,日、朝遣使的大量涌入,使登州成为北方海洋文明的传播中心。明代郑梦周、李崇仁、郑道传、权近、李稷、吴允谦、李民宬、全湜、金尚宪、高用厚、崔有海等朝鲜使节都留下了有关蓬莱阁、天后宫、龙王宫等内容的诗词,这些诗词与反映海神信仰的妈祖、龙王等道教文化一起,逐渐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地,并深刻的影响到他们生活中的多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