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酌红酒,醺醺入夜。醉中似乘仙鹤,自仙境蓬莱出,向东南翻二十里山,点十里水,起伏宛转间,鹤忽然立枝头。
这是何处?左树丛,右深谷,满眼绿意却不知。
沿蜿蜒石板路前行,一方巨石映出红字“木兰沟”,原来是处村落。翘首远望,外环山峦绵亘,内伏白墙黛瓦,似一位避世隐士,又似羞花姑娘,叫人一时蓦上心来。
这里是蓬莱市大辛店镇木兰沟村。走进村子,感受到一股山沟里的“国际范儿”,如幻如梦,亦真亦虚。
1入梦法式田园山居图
由一条石板小道进村,顿感心旷神怡:蜿蜒河流如丝带绕村,法式青瓦白墙叠嶂错落,户户门前木兰花,家家墙出葡萄枝。黄石板铺就的乡间道路,绕房贴墙,疏可跑马,偶有留白,如一幅水墨写意画。不时有村民荷锄而过,谈着晌午的饭食。
这个木兰沟,一定有它别致的“风情”。果然,行至村西,一处依照法国乡村改建的民居,令人诧异。法国拉菲酒庄的酿酒师高林在这里住了10年,房子处处透着“洋味儿”。
推开门,照壁上的斑驳的“福”字,演示着这个院落的年轮,一口水井吱悠唱着老曲儿,丝毫不减当年魄力。屋檐,小可手握的风向标正随风旋转,各色不具名的花簇拥着复古铁艺栅栏。法国村居三格式污水处理池,流出汩汩清水。虽是典型的胶东民居,但经过高林10年沉淀,东方的典雅与西方的恬淡在这里交汇,赋予了村里别样韵味。
村子里,百年石砌老房随处可见。为了与临村而建的欧式酒堡相得益彰,村里22栋民居依法式风格,将中西田园风格发挥极致。正如村民所说,无论来客进了哪家屋,斟上一杯茶、酌点红酒或是冲上一杯咖啡,都不会失了屋子的味道。
2梦中欧洲酒堡品酒图
提到红酒,村里妇孺老少都乐了,“原来村里人都想着进城,如今都忙着回村酿酒、搞农家乐呢。”
站在村头向东望,翠意盎然。正打草的村民指着这片绿,“凡是能看到的,都是葡萄。”又指着绿树丛中一点“灰”,“那是酒堡,走近了可洋气呢。”
出村口向东北,穿行绕山而开的水泥路,“洋味儿”一点点“入梦”。
背临丘山,傍依深水,苏格兰酒堡在半山腰敞开大门:推开典雅的欧式铁栅栏门,进入芬芳的芳草园,在古色古香的美酒陈列馆中赏鉴,与中世纪桌椅、壁画零距离,信手翻阅漂洋过海的文刊书籍……或是到纳凉亭中,端起蓝色盘龙杯中的红酒,伴着清脆风铃声极目四望,会发现山势如猛虎下山,爪踏丘山湖;又像雄鹰展翅,铺展出层层梯田。
只一处酒堡,可不是木兰沟的风格。在村周围,拉菲、登龙红、纳帕溪谷等知名葡萄酒庄遍布。
有人说,木兰沟的人好福气,乡间走出国际范儿;木兰沟村民则认为,外地人才幸运,在青山绿水间,赏一曲玄歌,品千种美酒,日月循环不老伊。
扬鞭十里马场图
不进木兰沟,不知有马场。
出了村口,向西北走,经一段宽敞的陡坡,两边就是马厩。
在这里,濒临灭绝的渤海马正三两成群地晒着太阳,他们体质结实、性情温顺,既具备热血马的爆发力,又有冷血马的“柔情”,是一种非常适合休闲和比赛的马匹。
渤海马曾是山东一个非常重要的马种,但曾一度陷入危机中。在和圣马场,渤海马有了繁殖保护基地,成为山东省畜牧兽医局认定的渤海马原种场。目前拥有渤海马成马100多匹。
扬鞭十里马场,便可一试马背上的生活。
除了渤海马,马场里的进口马也有10几个品种,比如德国温血马、阿拉伯马、英纯血马等。就拿德国温血马来说,这匹堪称“镇场之宝”的马匹曾在国际赛事中多次获奖,被命为和圣之星。
循着马的嘶鸣,这匹德国温血马鬃毛光泽鲜亮,马骨坚韧有力,仿佛可以看到在赛场上“黑马”般脱缰而出,如箭般冲向终点。
问道养生仙人图
一位文化启蒙家说,历史是地理的第四维,它赋予地理时间和意义。
木兰沟背倚道教名山丘山,形如老龟横卧。相传,道教一支全真道掌教人丘处机出家时,拜王重阳为师,师徒二人到蓬莱传教,丘山因丘处机隐居于此而得名,故又名“隐丘山”。
古谚云,石育人生福,人琢石生辉。拨开丘山木丛,双手触碰斑驳的石头,那些湮没在岁月长河中的人或事,都“雕琢”在任凭风吹雨打的山石中。藏于山间的“仙人石”、连绵横亘在山顶的战壕、每逢正月十九的丘祖祭拜,凝聚了历史的厚重,也给木兰沟添了几分神秘。
要说丘山的奇,形态各异的石头不算奇,站在山脚仰望,才会发现怪异之处。
山北坡,翠林青青,生机盎然;山南坡,除了零星绿意,全是巨石压山。当地百姓流传,丘祖隐居此山中时,一日下山化缘。因已过饭点,只得捡食石头揣于袖口中。待丘祖再上山时,不慎袖口一甩,石头纷纷滚落山北坡,才有了今日丘山的“阴阳脸”。
这也只是个传说,山体之所以会这样,与土壤成分不无关系。尽管如此,一座山却有了“性格”。慕名而来的游客,或者上山一探究竟,或者在茶余饭后,听村民讲关于丘山的历史传说。
垂钓野菜采摘图
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乡村生活枯燥单调,可木兰沟村民不甘寂寞。望着家门口的外乡人络绎不绝,他们寻思起“农家休闲游”,忙得不亦乐乎。
晌午,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
菜地里,自采荠菜、苦菜、槐树花、花椒芽、香椿等待下锅;湖水旁,打窝垂钓一条淡水鱼;在厨房,大厨刮洗干净,按着村里的经验做起“八盘八碗”;院角落,一口老水缸里盛满井水凉着的啤酒,不时勾起儿时记忆。
初次品尝农家饭,怎么看都觉得“别扭”。少了城里人的精致,却多了村里人的实在;少了城里人的腻,却多了村里人的淡然;少了城里人的“讲究”,却多了村里人的“泼辣”。
村里人常说,一道菜,是“花枝招展”也好,是“八珍玉食”也好,是“碧丝绿枝”也好,总有一种味道是城里人尝不到的。
农村的生活,远离了车水马龙,聒噪琐碎,一辆三轮车“哒哒”穿街而过,倒成了别致的风景。
在村里,一喊“上山”,一天就算开工了,一年四季,如音乐般循环播放。三四月份挖野菜,五六月份摘樱桃,入了秋,正是苹果、葡萄成熟时。正月十九赶着去丘祖庙祭拜。木兰沟的“和善”不分地域与季节,只要进了村,总有神“闲”般日子。
3梦醒夕阳炊烟唤子图
池鱼归渊,炊烟唤子,夕阳轻轻地划分了白天与黑夜。
村里,男人赶在最后一点光前,从地里起身回家;女人挎着小篓采摘了野菜赶着做饭。一时间,炊烟升腾,余晖轻抚,如女子般袅袅娜娜。
这时的木兰沟,静得却叫人发慌。在谁默默看着谁的时候,谁的思想凝静的时候,恐怕连小石子碰落的声音都听得到。
已入夜,木兰沟还醒着。
各家门前的灯散着懒洋洋的光,石板路歪歪扭扭地伸向前方,街中心的一颗古树环视着青瓦白房,不知哪个方向传来刚打完牌要回家的村民喊着“不用送了”。
突然想问,“木兰沟”从何得名?
门缝里传来答案,“等你三月再来木兰沟,看到从村口开到村外的木兰花,你就知道了。”
步出村口,几度回首。山林已覆上了暮霭,却仍染不透古村柔和的底色。下一次,再待木兰烂漫时,再来看木兰沟。
一声风,惊断了这场梦。猛一睁眼,以为“仙境”已散,没想到,面前一方巨石,上面映出红字“木兰沟”。
■采访手记别致的“仙境”样本
昔日的木兰沟,并非“仙境”。如今再进木兰沟,却恍如时光穿梭,令人刮目相看。
拉菲、登龙红、纳帕溪谷等知名葡萄酒庄遍布村子周围,一批批外地游客来此观酒堡、品美酒、吃农家饭,过足了乡村旅游瘾。
为何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农村建设,最终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局面。
自蓬莱启动了“情系万家进基层”和“美丽乡村”创建以来,调整了以往城乡统筹偏“城”思路,转向“乡”培育。万名干部“身入”农村,“心入”农村,和老百姓“认亲戚、交朋友”,办实事、解难题,解决农村存在的问题,改善村貌。农民是主人,让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让村民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
从原来村民流失“逃离”木兰沟到如今“重返”木兰沟,“酒、马、湖”在木兰沟发展起来,农村成了产业的“一只链条”,农民成了“链条”上的“润滑剂”。未来,产业延伸到农村,农民“动起来”,“美丽乡村”也将如火如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