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公里,说起来很近,不到2小时的车程;165公里,算起来又很远,因为需要绕道1980公里。165公里,是大连到蓬莱的直线距离,渤海海峡阻断了两座原本相距不远的城市,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两大发达的城市经济圈。
发改委1月29日公布的2014年交通发展改革工作重点中,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项目被再次提上日程,将结合“十三五”重大交通问题进行前期研究。这也让沉寂多年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项目再次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据项目参与人士透露,经过前期实地调研,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战略规划研究项目报告将于近期上报国务院,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有望十年内正式建成通车。
一:20多年的跨海梦想就要照进现实
2004年,烟台鲁东大学成立了由何益寿、董国贤、柳新华等近30名专家组成的“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为实现跨越渤海海峡的梦想提供人才支撑。2009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铁道部等部门联合成立“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论证领导小组”。
2011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开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工作,这标志着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已被纳入了国家战略。
与此同时,在配套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积极开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工作,到2013年,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3年,这一规划有了突破性的进展。2013年7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向媒体披露,他已与其他8名院士乘坐轮渡,在大连烟台之间开展实地调研。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最终方案即将定稿,并上报国务院。消息一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再次引来各方关注。
二:全隧道方案,入口设在旅顺、蓬莱
此前曾有专家提出“先隧后桥”的方案。2012年在实地考察和各种会议的研究讨论后,跨海通道正式否决了之前的方案,定为深埋的全隧道方案。王梦恕认为深埋方案最大的好处就是抗风险。
据王梦恕介绍,跨海通道全程123公里,平均深度20米至30米,最深约70米,以火车为主流运输方式,时速200公里。隧道建成后将远超日本青函海底隧道(约54公里),成为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
“方案近期将会上报到国务院,并尽快立项,尽快施工。立项之后,前期主要是进行勘测,争取在2-3年内结束。施工工期预计有6年的时间足够了。”王梦恕介绍说,如果进程顺利,渤海跨海通道9年左右的时间有望建成并投入使用。
针对跨海通道的技术难度一直存在的争议,鲁东大学副校长、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课题组负责人柳新华解释说,根据国内外已有的工程来看,技术已经不是问题。我国已完全具备和掌握独立建设大型跨海工程的能力。
三:渤海南北两岸物流瓶颈将被打破
目前,山东和东北地区之间的主要运输方式有海运、铁路、公路、航空等。由于渤海海峡的阻隔,往来于两地之间的铁路、公路只得绕行山海关,路程均在1600公里以上,增大了运输成本。
据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课题组预测,到2020年,海峡间潜在的客流量将达到3亿人次左右。即使按照跨海通道承担60%—80%的比例,客流量也将达到1.8亿—2.4亿人次。
“如果真有这么一条跨海隧道,蓬莱到大连的城际往来要节省一半的费用和时间。”一位从事物流行业多年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山东到东北80%的物流,都是选择陆路,费事价高。“一辆30吨的货车,从烟台到沈阳,包车价格在8000元左右,如果走隧道,相关费用加在一起至少可以节约4000元。如果晚上出发,第二天晚上差不多就能到了。”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的建设,将使环渤海由原来的“C”形环绕运输变为“I”形直达运输,打破渤海南北两岸物流瓶颈,并使渤海经济圈与胶东乃至长三角经济圈紧密结合。跨海通道的修建能够串联起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两个发达的城市群,将东北经济区和山东经济区连成一体,进而沟通长三角和珠三角,扩大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交流与联系。因此,与之相关的每一个城市都很希望这个项目能够尽快开工建设。
山东省交通科研所研究员许先生此前表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主要在于渤海湾区域发展需求和国家路网合理性的要求。作为海峡两端的山东省和辽宁省,尤其作为“桥头堡”城市的蓬莱市和旅顺市将是最大受益者。我们可以推设,一旦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立项,蓬莱的土地价格必然是昼夜翻番,寸土寸金,前段时间的首都副中心河北保定就是很好的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