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所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三次“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 相传秦始皇再次来到芝罘,令人找来徐福,问其长生不老药找到没有?徐福答:海中有巨鲛拦路。始皇立即登船出海、挽弓搭箭,射杀鲛鱼。为庆贺始皇为民除害,百姓将鲛鱼剁成鱼酱,用白面包而食之,堪称美味。百姓称鲛鱼为“霸王鱼”,再而食之时,便捕鲛鱼子孙代之,取“霸鱼鲛子”的谐音,“鲅鱼饺子”便应运而生,成为芝罘美食。
注意,《史记》中所载是“之罘”,并非“芝罘”。据考证:从秦至清,史书中均用“之罘”。自民国以后,才在“之”上加了个草头,变为“芝罘”。何故?理由五花八门,文篇车载斗量,暂且不在此多费笔墨,好在史学家认识统一:之罘即芝罘。但对于“罘”字,又有不同说法: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三次来芝罘求不老仙丹都未果,第四次就不用来了,所以用“四”“不”新创了一个字。据说有人考证,始皇东巡前,汉字中就没有这个“罘”字。其实,始皇在三巡回程的路上就驾崩了,也无法再来了。
还有一种说法,“罘”即为四不:没有灵芝、仙草、仙丹、长生不老药,后来者莫要再枉费心机。如此种种说法,都不过是猜想而已,史学家并不认同。
始皇东巡已是千古绝唱,更有无尽后来人,到芝罘岛观赏碑文石刻。秦国统一文字,皆以李斯的小篆为模本,即用李斯小篆统一了汉字。芝罘岛山上的李斯碑文更令文人墨客趋之若鹜。世代岛上居民年年岁岁既要迎接达官显贵,又要招待文人墨客,鱼肉粮米、瓜果菜蔬耗之无穷,民不聊生。怒不可遏的芝罘百姓将碑文石刻掀翻,抛入滚滚波涛之中。
芝罘对友邦异国也有无限的吸引力。至唐朝,日本曾十三次派出遣唐史入唐,第一批遣唐使就在芝罘登陆,我国的丝绸、冶铁、造纸等技术也由此传入日本、朝鲜。芝罘湾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停泊处与避风港。其实,早在夏朝,芝罘湾就是我国南北航运的停泊点。
芝罘山、芝罘岛、芝罘湾、芝罘东口、芝罘西口、芝罘路、芝罘区……如今的芝罘,早已拓展为一方水土、一个地域的总称,其内涵极为广泛。到芝罘寻踪探宝,若奔走于大街小巷,处处可闻瓜果飘香;若登上芝罘岛山巅,可见碧海烟波浩淼,巨轮笛音交响,山下造船厂的坞台上,新船刚铺龙骨,完工的巨轮已剪彩下水。
一种睹今怀古的情怀油然而生:海波如旧,夕阳几度,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