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民警到戚继光纪念馆进行党性教育。
初夏6月,仙境蓬莱游人纷至,一批又一批市民走进位于振扬门北侧的戚继光纪念馆,“以党史之光照亮新征程”采访报道团从烟台驱车至此,一同追寻民族英雄的足迹。
戚继光纪念馆紧邻国家5A级景区蓬莱阁和蓬莱水城,自水城城门进入,沿途领略古代水城的宏伟与壮观,感受戚继光练兵的场景和雄风。
戚继光纪念馆充分挖掘戚继光“十四戒”“大将论”“四个十里”“蓟镇送别”等历史故事,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模拟动画、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融入其中、引发思考,在“看、听、思、悟”的过程中,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情感认同、理性思考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坚定初心、增强党性。
小海波光粼粼,战旗迎风飘扬,在战歌的无形熏陶下,这场穿越历史与现实的感官之旅让人心潮澎湃,印象深刻。
追寻民族英雄足迹 感悟爱国精神真谛
走进这栋中轴对称的五进仿古建筑,从一代战神戚继光的成长轨迹开始,游客仿佛穿越到抵御倭寇、鼓角齐鸣的古战场,看到了民族英雄戚继光保国卫民的戎马一生。
“戚继光纪念馆是在设立在蓬莱水城内的原山东备倭都司府基础上改建的,戚继光时任署都指挥佥事,在他的领导下,山东成为当时整个沿海备倭最为成功的地区。”蓬莱党性教育基地讲解员邹豪介绍,纪念馆展示了“矢志报国、保境安民、革故鼎新、使命担当、克己修身”的戚继光精神内涵,是山东乃至全国首个全面系统展示戚继光民族精神的主题场馆,先后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等一系列荣誉。
在一进院落东厢展厅,戚继光的《马上作》,曾被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忆福建宁德工作时引用:“记得我在宁德工作时,早上出发,傍晚才能到寿宁。那个地方都是山路,我上山时想起了戚继光的诗,‘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墙上悬挂的戚继光发明创新的狼筅、虎蹲炮等百余件兵器展品,吸引了前来参观的蓬莱二中附属初级中学孩子们的目光。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仔细观看了长3-5米的竹狼筅以及抗倭兵器发展与改进历程的视频,深入了解了戚家军的鸳鸯阵法,深切感受了戚家军作战之勇猛、战术之精妙。这些兵器生动再现了戚继光山东海防备倭、闽浙沿海抗倭、蓟州边关戍守、案头著书立说的历史,令师生们赞叹不已。在这些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孩子们共同追寻民族英雄的足迹,感悟爱国精神的真谛。
在二进院落东厢,“报国志酬民恨雪,艰虞此意更谁知?”是戚继光在横屿之战后所写《纪事》一诗中的诗句,从这句诗中能够体会到戚继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凝望着“一代战神”的脱胎漆雕像,来自南王街道的年轻干部任昌平心绪难平:“透过中华民族荣辱兴衰的历史烟云,我们每名党员干部自当多一份清醒和坚定,应该弘扬戚继光‘忠孝廉节’的良好家风,勤勉自律,立德修身;应该弘扬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家国情怀,时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事业。”
古城与古阁辉映间
感受民族历史印记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蓬莱灿烂而深厚的文化积淀,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蓬莱阁、古代水军基地蓬莱水城、明朝山东海防指挥部备倭都司府等等,让这座千年古城处处展现着历史印记、人文之美。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蓬莱时指出:“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戚继光的民族精神值得总结和弘扬”。时任蓬莱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蓬莱阁景区管理处工会主席的王晓楠为习近平总书记做了全程讲解。给她感受最深的,是总书记对蓬莱籍民族英雄戚继光非常熟悉,“总书记对戚继光的生平事迹、革新武器装备、创造的阵法甚至发明的光饼都是如数家珍,而且说戚继光跟岳飞一样,在历史上属于战神级的人物,都没有打过败仗,戚继光的精神值得总结和弘扬。”
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蓬莱利用一年时间,建成了集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全民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被纳入胶东(烟台)党性教育基地的开篇板块,整体提升了本地党性教育的历史文化思维境界。
蓬莱依托胶东(烟台)党性教育基地,打造以“海洋强国”“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蓬莱教学区,主要由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戚继光纪念馆等教学点组成,融合了蓝色丝绸之路的开放包容和红色党性教育的使命担当。为了让戚继光纪念馆内容更丰富、更真实,工作人员前往浙江、福建、河北、天津等地探寻戚继光的足迹,力求立体化、多元化呈现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
蓬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兼“两新”组织党工委书记、党员教育中心主任刘鹏向记者介绍,戚继光纪念馆兼具党性教育功能,如何从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发掘党性、体现党性,更好地承接时代命题、彰显时代特色,使它们变得有灵魂、成体系,让每一位到蓬莱的党员干部群众都能够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是纪念馆的历史责任,更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提炼历史和英雄精神的现实价值,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指示要求相呼应,用红色历史文化激活党员干部内心深处的红色基因,使纪念馆兼顾历史人物展和党性教育展的特征,力求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在全国同类展馆中走在前列、树立了标杆。
守住历史文化根脉
传承古城文化故事
踏上岁月沉淀厚重的磨盘古街,欣赏质朴大气的戚继光故居,聆听古老钟楼深沉的钟声,抚摸一块块古朴的灰墙方砖,犹如时光倒流,车马喧嚣间,望见了千年古城昔日的繁华兴衰……
蓬莱区立足千年古城文化传承,以蓬莱阁为龙头、十里画河为轴线、古建筑群为纽带,注重历史传统和风貌格局的保护延续,复兴蓬莱历史城区,同时加快文创产品落地步伐,将蓬莱独特的IP元素与历史文化深度融合,展现文化的原生魅力。
为了配合蓬莱古城复兴、城市更新项目,登州博物馆举办了以“登州旧影——看得见的乡愁”为主题的精品照片、明信片展览。展览汇集百余幅登州地区的珍贵老照片,以回顾人间仙境的烟云过往,跨越历史长河,冲破时空局限,让游客领略其当年风采,重睹其旧日容颜。
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通过抖音直播的方式,开启了一场冲破地域限制的云游之旅。通过线上讲述出土古船以及随船出土文物的前世今生,让广大网友领略到古登州港的风采 。
作为蓬莱党性教育基地主场馆,戚继光纪念馆从教学体系、教学模式、课程安排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提升,开发了党员干部版、学生版、社会版等不同层面的讲解词,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突出不同的讲解重点,构建起“现场教学+课堂教学+情景教学”的课程体系,探索了“启发式+互动式+反思式”教学模式,有效增强了现场教学的针对性。
戚继光主题文创成为新产业。随着戚继光纪念馆的全面运营,蓬莱区抓住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推动戚继光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开发旅游、文创等产业,进一步传承历史文化、弘扬英雄精神。
守住“看得见”的文化根脉,更要传承“打得响”的文化故事。针对不同类别的游客,蓬莱阁导游员们准备了5套讲解词,不讲“老黄历”,注重融合创新。
蓬莱阁景区导游科科长吴珍告诉记者:“我们对蓬莱阁的八仙传统文化和戚继光的精武文化,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将提炼出来的内容融入这5套导游词当中。游客的类别不同,我们的讲解内容和讲解方式也会随之变化,这样能使不同层次的游客更好地了解蓬莱阁的特色文化。”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一座英雄纪念馆,再现的是战神驰骋疆场的雄风,是英雄忠诚爱国的传承,更是希求国泰民安的宏愿。如今,戚继光“矢志报国、保境安民、革故鼎新、使命担当、克己修身”的民族精神,已深深融入蓬莱人民的血脉当中,新时代的蓬莱人,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为建设新时代的人间仙境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