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港栈桥码头远景
1918年3月栈桥码头施工照片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抢占东北战略要地,中共中央做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部署,指示山东分局“原则上要以山东的全部力量来完成。”
启航地——龙口港
山东军区经过一番筹划,选定了胶东地区基础条件较好的三个港口作为渡海口,其中龙口境内有两个:龙口港和黄河营港。龙口港于1914年开埠,1919年建成中国首座钢筋混凝土栈桥码头。依据良好的港口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龙口港成为山东八路军挺进东北的最主要的起航地之一。为加强兵运工作 ,胶东军区在龙口设立了海运指挥部,司令员许世友亲自坐镇指挥海运工作。龙口港光荣地担负起运送人民军队渡海北上的重任,从9月下旬到11月下旬两个月的时间,数万军政人员从龙口安然无恙地被送到东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收复东北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秘密的状态下,山东军区部署几万部队,迅速渡过渤海,向东北挺进,这一壮举,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战略转移的先例。
筹集粮秣,捐献棉衣
为保证部队顺利渡海,胶东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动员,抽调船只和船工。沿海地区渔民主动支援部队渔船,争着为部队当船工和向导,30余条小汽船、140余艘各式各样的帆船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运兵码头。渡海部队需要大量的粮秣食品,天冷了需要改换冬装,化装渡海需要便衣,这些大多是由胶东沿海群众准备的。黄县、龙口特区等地方政府紧张地从各地调集粮食,组织群众磨面粉,分至家家户户烙大饼,然后收集上来发给部队作为在船上的口粮;全县各群众团体发动群众突击做便衣,动员捐献衣帽。当时沿海的千家万户,几乎都在推磨箩面,昼夜不息地缝制被服,万千盏小油灯辉映入海,尽显龙口人民赤忱火热之心。为了防止晕船,当地群众还特别准备了一些急救水(十滴水)、仁丹、咸菜、苹果和黄县的特产——长把梨等。全县数万名群众在短时间内捐献衣物数千件。龙口港码头工会主任马盛亭心急于支援部队,又苦于家贫无衣,索性将身上的一件新夹袄脱下捐献了。当他回到家中,讨饭出身的妻子纪春兰非但没有埋怨丈夫没了新衣,反而笑逐颜开,夸奖丈夫做得对,做得好。这一时期,渡海部队悉数开驻龙口,由于船只有限,多数部队在龙口进行休整等待北上,有的长达半月以上,龙口人民除了日夜筹集粮秣、赶制棉服外,还负责部队登船之前的安置工作。在龙口港附近的老商号—“南粉庄”的大厂房、仓库长期驻扎了大量人马,黄县城内、城郊各村都驻满了整装待发的部队,有的还分散住到老百姓家中。龙口人民默默承担了一切,纷纷腾出家中上好的房屋提供给渡海部队,充分彰显了龙口人民服从大局、勇于奉献的精神。
码头工人抢运物资
龙口码头则集舢板工、装卸工为一体,组成了一支重要的战斗力量,担负了码头船舶装卸和陆地搬运任务。除需要保密的部队物资由战士们自己打包运送外,基本都是由码头工人运送的。因为海滩比较浅,船无法靠岸,工人们必须趟着齐腰深的水装卸物资,或者用舢板船把人、货运送到在海里停泊的汽船或帆船上。工人本身生活条件并不好,忍饥挨饿,但他们却一股劲儿地帮着八路军抢运装卸物资。正值深秋初冬季节,海水温度较低,装卸工人白天、晚上靠在码头上,经常在水里泡着,有时连泡几天也不休息,最大限度地为部队渡海赢取时间。运兵期间,帆船、舢板、汽船布满龙口湾海面。运兵船昼夜兼程,去时运人,返回时则将东北日寇投降时交出的武器和军用物资运回。每次装船、卸船都要争取时间,码头工人挑灯夜战,分班轮流,直到完成任务为止。这一时期,运送兵员和军用物资成为港口的主要任务,龙口港实际上已成为解放战争中的军港。
踏浪疾进的龙口船工
渡海行动困难重重,了解到渡海的难处后,龙口港附近的渔民群众纷纷站了出来,他们争先恐后地表示愿意为八路军担任船工和向导。从龙口出发的运兵船只源源不断地驶出港口,有的体型较小的船只抵达砣矶岛后,在岛上稍作休整,只要风向好,马上换乘大船北上。艰难的航行在既无航海经验、又没有气象预报,缺乏通信联络、没有导航设备的条件下开始了。船与船之间没法沟通,不能统一指挥,只能各走各的,在水里漂。战士们人挨人、人挤人的躺在船底,翻身都很困难。满载干部战士的小船,完全是根据水手的经验向辽东半岛驶去。海上不仅风高浪急,更险恶的是风向不定,不时有美国与国民党军舰游弋。没有机动力的帆船,只能靠风帆和人力。大多数战士是第一次在海上航行,在汹涌澎湃的波涛中,上下颠簸,左右摇晃,没过多久就开始晕船。不少人眩晕呕吐,吃不下,睡不着,吃的东西到最后都吐了出来。有的战士没地方吐,就拿帽子当痰盂,吐了后倒到海里去。这时候,船老大和船工成了实际上的指挥员,他们既要掌舵,又要照顾晕船的干部和战士。运兵船少的经过一天一夜,或者两三天,最长的十多天才到达对岸的辽东半岛。这些勇敢坚定、默默无闻的渔民、船工,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昼夜兼程,劈波斩浪,硬是用落后的运输工具抢在美国军舰护送下的国民党军队到达东北之前,把山东军区大批部队运到东北,为开辟东北根据地赢得了时间,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罗荣桓与许世友龙口港话别
在调兵遣将、将大批干部、战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东北的同时,10月24日,罗荣桓率山东军区直属机关、警卫部队和独立营共4000多人,从临沂向胶东出发。11月6日,罗荣桓一行到达龙口港码头。岸边是一队队等着上船的部队,海湾内外,满眼是船,嘈杂的人声和喧嚣的涛声交相震荡,一派繁忙景象。由于行动是保密的,出发之前,只有许世友等部分领导干部来送行。他和罗荣桓在陕北就互相认识,在延安学习时,听过罗荣桓的课,他们先后到山东,在工作和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你要留在山东了,有什么打算?”罗荣桓问许世友。“准备打仗!”罗荣桓笑着,握着许世友钢硬的手,指着身旁那匹枣红色马,说:“把它留给你吧。”这匹马陪伴罗荣桓有四五年之久。许世友没有思想准备,征了一下,忙将自己佩戴的手枪从腰带上解下来,回赠给罗荣桓。两位共和国将领在这里紧紧握手,依依惜别。罗荣桓一行分别登上6艘汽船,驶出了龙口港,离开了战斗7年的齐鲁大地,肩负中共中央的重托,奔向了新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