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62个2021-2023年度“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中烟台市5地获命名,分别为:蓬莱区人民政府、海阳市人民政府、栖霞市人民政府、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季家街道办事处、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砣矶镇人民政府。
蓬莱区人民政府
特色民间文化艺术为“蓬莱大杆号” ,省级非遗项目。蓬莱大杆号,是民间吹打乐中的一种特殊吹奏乐器,在蓬莱的东南、南、西南部盛行,据传说,大杆号这类乐器早在我国宋、金时期已在渔牧民和军队中使用,具有吹奏形式多样化、吹奏技巧多样化、乐曲风格多样化的艺术特点。
•2009年,蓬莱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13年,蓬莱被命名为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07年,《大杆号吹奏乐》成为山东省第一批公布的省级非遗项目。
海阳市人民政府
特色民间文化艺术为“海阳大秧歌”,国家级非遗项目。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遍布海阳十余处乡镇,流传辐射至海阳周边地区,其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经济状况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式和恢弘的表演气势著称,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海阳地域文化的结晶。
•1981年,海阳大秧歌被列为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民间舞蹈重点条目;
•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
•8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烟台电视台联合摄制海阳大秧歌电视艺术片《东夷风骨》,由中央电视台播放并介绍到国外;
•2012年,大薛家村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十大非遗特色保护村;
•2017年6月,海阳大秧歌贺年会入选山东省冬春文化惠民季活动品牌项目;
•2018年7月,央视《舞蹈世界》栏目进行海阳大秧歌专题片拍摄并在CCTV-3播出;
•2018年9月,参加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秧歌汇演荣获“最佳表演奖”;
•2020年1月,河北衡水学院音乐学院在海阳市设立 “海阳大秧歌教学实践基地”;
•2020年6月,《海阳市打造山东大秧歌品牌,推动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展现新作为》入选2019年度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
栖霞市人民政府
特色民间文化艺术为“八卦鼓舞”,国家级非遗项目。八卦鼓舞是一种集鼓与舞为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栖霞与福山交界的庙后镇上林家村一带,八卦鼓舞内容丰富,形式严谨,多在每年的春节演出,腊月准备,正月演出,春耕前结束入箱。其表演道教色彩浓厚,集文化、宗教、艺术于一身,在众多民间舞蹈中绽放异彩。
•栖霞市曾荣获2012-2016、2017-2021年度“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08年6月,八卦鼓舞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5月,戏灯穿花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0年10月,鹌子斗鳖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示名单。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季家街道办事处
特色民间文化艺术为“渔灯节”,国家级非遗项目。渔灯节是烟台开发区沿海渔民特有的传统民俗节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山后初旺、芦洋、八角等十几个渔村,是从传统的元宵节中分化出来一个专属渔民的节日。渔灯节沿袭至今,已成为烟台重要的民俗文化品牌,其鲜明的渔家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醇酒飘香,声名远播。
•2004年,渔灯节被纳入烟台市文化之乡培养项目;
•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胶东渔灯节“山东省著名文化品牌”称号;
•2015年,中国民协授予“中国渔灯文化之乡”称号,并在初旺渔灯节上举行授牌仪式。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砣矶镇人民政府
特色民间文化艺术为“渔家号子”,国家级非遗项目。长岛渔号源于砣矶岛,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风帆时代渔民创造的一支闯海之歌,长岛渔号号词简单,语调粗犷豪放、坚定有力,在节奏和速度上的变化对每个劳动环节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年代,渔号能够鼓舞人心,增强斗志,化精神为力量,成为海洋民俗文化的一大亮点。
•2008年6月,《海洋号子·长岛渔号》收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长岛木帆船制造技艺》于录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5月,《砚台制作技艺·长岛砣矶砚雕刻技艺》录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