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人:山东趣玩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7-13 点击:408次 |
|
|
|
蓬莱水城是一座特殊的城,我每次经过蓬莱,都会在水城停留凝望,在戚继光塑像前伫立,这不仅是我之景仰,也因为我的工作曾与海洋有关,深感建立巩固海疆的必要,而蓬莱水城就是一座永恒的海疆丰碑,是保卫国防的千秋明镜。
水城历经600多年的历史沧桑,至今巍然屹立在蓬莱阁东侧的黄海之滨,这不能不令人啧啧称奇了。古诗人有一首咏“水城”的诗:“别有孤城在,当年用备倭,门闲拳白鹭,山翠点青螺。试上高亭望,千秋一镜磨。从知沧海量,至大不扬波。”以景抒情,恰当地道出了水城当年的作用,并用“千秋一镜磨”形容和赞扬这座古海防设施的稳固和坚实。
蓬莱水城又名“备倭城”,有抗倭第一名城之称。它位于山东省蓬莱县城北丹崖山东麓,北与长山列岛隔海相望,背山面海,形势险要。走出蓬莱阁后,我们沿城墙走进水城北门(又称水门),立即为其独特的设计所吸引。这是一座高7米、宽8米、周长2.2公里的封闭小城,南门与陆路相连,北门与大海相通,中间隔有水闸,又称天桥口。城内的一片水域名小海,呈窄长形,长660多米,宽200多米,可停泊船舰,操练水军。水门内外建有码头。平浪台、防波堤,用以消波阻沙,减冲缓流。即使水门外波涛汹涌之时,小海仍水平如镜,保持一定水位,往来船只可及时出人。城内外建有灯楼。炮楼、水师营地、护城河等设施,防御十分严密,确实是易守难攻的要塞。不论城址的选择、港湾的开辟,还是工程的设计与建设,都独具匠心,令人赞叹。
据史记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为防倭寇侵扰,在刀鱼寨旧址上修建了这座水城。同时沿海岸陡崖建起一段长城与水城连接,还在山巅上建有蓬莱阁,以观察海上敌情,形成一个完整的海上防卫体系,为我国古代军事与港口建筑上的一颗瑰宝。水城是倭寇最早侵华的历史见证,它是中华民族在600年前抗击倭寇,抵御外侵,保卫祖国海疆的英勇斗争中,竖起的一块永恒的历史丰碑。有关专家认为,水城的修建虽然始于明初,但其完整海防体系的最后完成,应是荡平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主持修筑的。戚继光的战斗生涯,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他16岁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就镇守水城防倭,在此练兵布阵,组建了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他那为国为民,英勇杀敌保卫海疆的一生,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浓浓的民族之魂。为永远怀念这位驰骋万里海疆立下赫赫战功的一代伟人,如今在水城海边矗起了他那高大威武的塑像,常引许多游人前来拜谒和瞻仰。
蓬莱(古称登州)是戚继光的故乡。现水城南面仍保存有戚继光故居、戚家祠堂和纪念他的“父子总督坊”,当年的水城署衙己辟为“戚继光纪念馆”。在故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军事著述,展示了戚将军的成长历程、光辉的军事思想和远见卓识的海防观;纪念馆则以大量实物和图片,再现了当年荡平倭寇浴血奋战的场面,凝聚着中华民族钢劲的骨气;他那戎马倥偬中壮怀激烈、豪情万丈的诗章,更让人为之心动,为之景仰。
我们怀着敬慕的心情,走进门前两边有古槐、古柏相迎的戚继光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醒目的屋门匾额:“戚家肝胆铸海疆”。这七个重如千钧的大字,让人顿觉雄风入怀,荡起一股民族豪情,大有“一代雄风镇海疆”的强烈感受。戚继光出身军旅世家,父亲戚景通为人正直无私,治军严明,深受人称道。他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精心习武学文,决心报效祖国。由于从小生活在海边,曾目睹倭寇杀掠沿海人民的罪行,很早就把保国安民的目光投向了海洋,点燃了心中强烈的海洋意识。在戚继光坐像两边有这样一副楹联:“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是戚继光17岁读兵书时,写在书眉处一首题名《韬钤深处》诗的末两句,表达了他生平不为“觅爵封候”,而是愿“海平民安”的高尚情怀。他摈弃了当时那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的“封侯拜将”、“封妻荫子”、“尽忠帝王”等观念,进而将尽忠报国的理想升华到了为国家民族献身的崭新高度。如果说17岁的戚继光己有如此心志,那么,在这之后经过保卫海疆的战斗实践,强烈海洋意识与爱国激情相融合,很自然地产生一种深层次具有远见卓识的海防观。戚继光26岁时,在《过文登营》诗中写道:“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年华”,明确地提出国家安全“危险来自海上”的思想。他从多年对倭作战中认识到,他所面对的外敌虽名为海上流寇,但实为国家级的侵略势力。因为那些由日本武士、浪人和商人组成的倭寇,不仅仅到我国沿海进行海盗式掠夺,而且长期侵占我沿海众多岛屿和村镇。在他们最猖狂的时候,曾一次从国内调动数百条船舰和三、四万兵力,攻占我沿海县城。如此,没有日本官方和军方的全力支持是不可能的。日本侵华野心久矣,这在后来多次发动侵华战争得到了印证。在当时,戚继光这一独具慧眼的海防观念,可以说是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可惜这个突破终究未能变成当时民族意识的突破,明清两代的统治者们面对越来越不平静的海波,采取了消极、愚蠢的“海禁”政策,造成了国家有海无防的局面,让国家和民族付出了惨遭受百年奴役的沉痛代价。历史如镜,在今天看来,戚继光用心血凝聚的海洋意识和海防观念,仍不失为现代国防建设的醒世名言。
最令人感动的是,戚继光的那种自觉为国家海防事业献身精神。在纪念馆墙上有一张戚家军同倭寇作战的概览表,记录了戚继光平定沿海倭患的丰功伟绩。据介绍,他20岁从登州调任两江督府参将,负责平倭事。上任后,立即亲赴义乌、金华等地招募勇士3000余人,进行严格操练,组成了号令严明的“戚家军”。他强调练军必先“练胆”、“练气”、“练心”,认为“兵之胜败者,气也”,而“气发于外,根之于心”,一支心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军队,气盛胆壮,才能战无不胜。他教育将士,一要有“死有所为,死有所归”的勇气;二要能从死亡的包围中寻求生道,学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本领。同时,他还认真总结以往对倭作战的经验和教训,创造了适合地理环境的阵法和击刺术,并大刀阔斧地改进武器和战舰,从而锻造了一支无坚不摧的海防劲旅。嘉靖四十年(1561年),他率戚家军对入侵浙江的倭寇进行全面进击,半月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宁海到仙居,转战千里,九战皆捷,创出了威震海疆的“台州大捷”。战斗中,戚继光身先士卒,手歼敌酋,令敌闻之丧胆,被倭寇称为“戚老虎”。他在东南沿海戎疆13年,率领戚家军转战万里,风歺露宿,栉风沐雨,出生入死,历经大小战斗百余次,纵横苏、浙、闽、粤,所向披靡,一举荡平了为害百年的倭患。“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这脍炙人口的《马上吟》,正是戚继光忠贞为国戎马一生的写照。
|
水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