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秋天,长岛显应宫大戏楼落成暨开燕典礼在显应宫山门前的广场上隆重举行。冒雨前来参加庆典的台湾北港朝天宫副董事长蔡辅雄
先生等热心中国妈祖文化的海内外来宾,与长岛各界代表,一起为大戏楼的落成暨开燕典礼剪了彩。这是继长岛显应宫举办首界妈祖文化节以来的又一次妈祖文化中的盛事。
据说,目前世界各地有妈祖庙近4000座,信众已逾2亿人。在林林总总的妈祖庙中,除了妈祖的故乡——蒲田湄洲岛上那座最早的妈祖庙外,长岛的显应宫也是一座在妈祖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妈祖庙。
长岛县的庙岛,又名沙门岛,是‘史记’‘汉书’中称作海上仙山——‘方丈、瀛洲、蓬莱’的那个仙境去处。它接胶东,依辽宁。凭借着在渤海海峡中的要冲位置,早在隋唐年间便成为了我国北方的航海中心。在航海发展及海上作业的凶险中孕生的海神崇拜里,有许多箸名的海神——如海若、冯夷、玄冥等,都曾以长岛作为宅身之所。宋太宗雍熙四年,28岁的渔女林默在湄洲岛去世,关于她‘羽化升天’和‘显圣救人’的故事也随之传播开来,一时间‘血食香火遍布了闽中’,妈祖崇拜由此而发端,并逐步成为了一位最有影响力的海神。宣和四年,闽籍的船民们在庙岛捐资兴建了最早的海神庙,妈祖始落户长岛。三年后他们又捐来了一尊妈祖铜身和一面铜镜。作为显应宫的镇宫之宝,这是至今中国唯一尚存的一尊宋代妈祖铜像。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人们又在神庙的周围增修屋宇殿堂,建了专门奉祀海神妈祖的道场,从而确立了显应宫在北方妈祖文化传播中的核心地位。明代是妈祖信仰的鼎盛时期,以长岛显应宫为祖庙,在黄渤海沿岸的海口与内河处,相继落成了几百座妈祖庙,其中多为显应宫的分灵庙宇。随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初成规模,妈祖信仰此时还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地。据高丽国史料记载,外国使臣每到长岛,必前去显应宫‘诣庙祀海神’。明洪武年间,有位高丽国的画工,还详细绘制了一幅显应宫的繁华盛况图,留下了妈祖文化至今唯一的一件实况史料。崇祯元年,朝廷又诏立官庙,御赐庙额‘显应宫’,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规模格局。清代的航海活动更加频繁,妈祖崇拜便也随之升至了巅峰时期。其时,官方又在显应宫周围增建了‘三官庙’等沙门九庙,并尊称庙岛为‘八方福主、北海神乡’。
妈祖信仰在长岛的兴盛,与长岛人多从事渔猎有关。它给了闯海人以心灵的安慰,鼓荡着人们与大自然的险恶拼搏的勇气。在渔人的眼里,妈祖比各种神仙都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更具有平民风格,也便更可信赖。妈祖是闽人对未嫁女的称谓,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她,是因为每逢遭遇到海事时,叫妈祖,她就会披发跣足而来,立显灵验;而如果呼唤天后娘娘,则要凤冠霞披起驾,常常延误了营救的时辰……对于这样一位可敬可亲的女神,长久以来,长岛人每年都要举办一些活动来感戴她。如正月十六的上元灯会、三月二十三的千秋节庙会、九月九的祀神庙会等等。都是极具北方妈祖文化特色的民间民俗活动。特别是每年的七月十五前后,粤、闽、江、淮一带的南船帮,天津、营口、丹东以及登、莱、海等地的北船帮都要来庙岛报关上税,这期间显应宫举办的盂兰盆会,几乎集中了妈祖文化的所有精粹。据说当年仅戏台就有四、五十座之多。除了戏曲,还有迎神赛会、扎彩绘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活动,常常连月不断。
妈祖文化是以弘扬‘和平、关爱、勇敢’的妈祖精神为核心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所倡导的‘见义勇为、扶贫济困、无私奉献’等高尚情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时代变化,还相继注入了一些崭新的内容。解放以来,长岛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妈祖文化在长岛的保护,他们多次筹集资金,恢复和修缮了显应宫的建筑。在显应宫880年香缘吉日里,长岛县还举办了首界妈祖文化节,数千世界各地的妈祖信众相聚庙岛,一起进行了官祭、民祭等庆典大礼。会心的交流,真诚的祝福,充分显示了妈租文化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长岛民间也相应的成立了妈祖文化研究会,挖掘和整理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妈祖文化的历史资料。
随着与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长岛人通过妈租文化这个平台,与世界各地的华人融洽了乡情、亲情,沟通了思想、心灵,为经济的发展和友好交往搭起了一座民间的桥梁。现在,妈租文化已成为沟通海内外华夏子孙、促进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渠道。丰富多彩的妈租文化活动和以妈租文化为主题,与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文化品牌,还成为了长岛地方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