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全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烟台举办。活动现场,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2019年度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十大模范传承人、“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名单,烟台海阳大秧歌助力乡村振兴、烟台市胶东花饽饽传承人孟昭泰、莱州沙河镇榜上有名。
2019年度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海阳大秧歌助力乡村振兴
海阳大秧歌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明代初期,是我国民间艺术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海阳地域文化的优秀结晶。作为烟台14项国家级非遗之一,近年来凭借极高的感染力、鲜明的地域特色,传播度和知名度越来越高。2019年7月,海阳大秧歌受邀参加2019中国文化馆年会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交流展示环节,惊艳了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海阳市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近年来,海阳大秧歌也成为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当地732个自然村,80%以上村有秧歌队,颇具规模的表演社团就有10余个,常年参加节庆演出,舞出了时代精气神,其文化元素还融入到《大秧歌》等热播影视剧中,获得观众的认可和点赞。这些表演团队中不乏贫困群体的身影,他们在传习和表演海阳大秧歌中,实现精神和生活的双重“脱贫”。
在传承保护方面,创立了“3+1”保护传承模式。“3”是指三个突出:即以保护为主,突出非遗文化的本原性;以传承为主,突出非遗文化的继承性;以发展为主,突出非遗文化的创新性;“1”是指一个中心:即以人为本,围绕为民服务的理念,将非遗保护成果转换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形成了“非遗保护中心+培训基地+民间传习所”链条模式,设立了海阳秧歌培训基地以及30多处秧歌传习所,培育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1名,烟台市级传承人15名,县级传承人106名,每年培训秧歌文艺骨干上千人。
2019年度非遗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胶东花饽饽习俗”传承人孟昭泰
这是继2016年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招远市王金勇、2018年福山大面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入选以来,烟台第三位入选的模范传承人。同时,孟昭泰还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选的“2019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
孟昭泰自1992年起从事胶东面塑和面点食品的研究与实践,20年如一日推动莱州面塑文化发展、传承和创新。2003年他创建了莱州昭泰食品有限公司,吸纳150多人就业,还与莱州市平里店镇两个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解决了农村中老年妇女以及一批贫困人口就业难的问题。
厂内专门建设了莱州市昭泰面塑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占地5亩,共有20个房间,陈列藏品373种1214件,设有面塑特色展览区、乡村生产生活记忆区、生态休闲区、办公接待区、面塑文化体验区和面塑文化长廊等功能分区。博物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是莱州市几十所中小学学生学习面塑制作工艺的社会实践基地和传统教育基地,也是青岛农业大学和烟台大学实习基地。
2019年,孟昭泰被评选为“烟台市优秀市民文化星火传播人”。一年来,孟昭泰和他的胶东花饽饽作品在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展出,也代表山东省参加了第二届上海进口博览会,是该届进博会唯一的面食参展企业,还在首届“山东非遗年货大集”上受到热烈追捧。
“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莱州沙河镇
发源于莱州沙河镇的莱州草辫也是烟台1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已经有着近2000年的悠久历史。沙河镇是中国草编制品早期的集散地。据《辞海》记载,我国草帽辫尤以山东掖县(今莱州)的产品最为著名。汉唐时期开始草艺品创制,明清时期形成规模,甚至远销海外。十九世纪中叶,莱州市沙河镇便成为全国草辫生产和出口的中心。清末的“大中合”商号,是最早将沙河草帽辫推向国际市场的商家。1915年,“大中合”经营的草辫四大名产,即“沙河黄”“沙河白”“沙河矩条”“莱州花”,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获特别奖,被誉为世界最优质的草帽辫。
近年来,莱州市沙河镇做好草辫文章,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目前沙河镇从事草编工作的人员约有10000人左右,平均每人每月增收300元。创立于1998年的莱州市众合工艺品厂年生产量100多万件,产品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约四百多万,是沙河镇目前最大的草艺品厂。公司下属一个草编工艺研究所,有工艺美术师、工艺技师等专业设计人员12人,每年根据市场所需,通过多年积累的经验,以编、缠、钉、结、勾、缝、粘等30多种工艺表现手法,打造出1000多种适销对路的草编制品,以满足世界各地用户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