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岛,像西北人嗜唱“信天游”,东北人嗜唱“二人转”一样,喊“渔号子”成了长岛人世辈相传的永恒激情。
说起“长岛渔号”,陪同记者采访的长岛县文化局副局长宋卫绪一脸的兴奋。“长岛渔号”,源于砣矶岛,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早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砣矶岛上的大风船达300多只,系风帆时代的一支海上劲旅。这种以风为动力的大型木船,一般为18人左右操作,在风帆时代“长岛渔号”作为海上生产的一种“渔令”,涉及到整个渤海和北黄海沿岸。建国前,岛中常从莱州雇用“鱼眼”(能根据时令、海水潮汐、颜色,观察判断鱼群大小和鱼量多少的人),使渔号之间有了交流,得到发展。“长岛渔号”鼎盛是在民国期间,渔号从渤海叫到黄海,直至朝鲜。
据《长岛县志》记载,20世纪30年代,砣矶岛后口村有只“大瓜篓”(船名)在烟台港站锚(抛锚),适逢有只天津的“大改翘”(船名)正要掌篷出海,时值雨后,篷绠湿涩,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把篷掌起来。砣矶岛上有个号头,绰号“小鬼奶奶”,他即刻带领伙计们靠了上去,一个“掌篷号”,硬是把沉重的篷帆叫了起来,在港的渔民无不钦佩。1949年,砣矶岛部分大风船参加了解放长山岛战役,1950年,长岛组织了支援解放舟山群岛的支前活动。“长岛渔号”伴随着大风船一起南下,为我军渡海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宋卫绪说,随着生产力的解放,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更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些老年渔民相继退休或作古,“长岛渔号”成为一种无形的文物,被尘封在人们的记忆中。自上世纪80年代始,被挖掘整理记入《长岛县志》。世纪之交,“长岛渔号”参加诸多的表演活动。如今,延续了300多年的“长岛渔号”已经成为长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年,又被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申报。渔民们创造的歌谣
“长岛渔号是渔民长期从事海上劳动创造的歌谣,是风帆时代海洋民俗文化苑中的一朵奇葩。那时,渔家欲走出家门渔场,拓宽远海作业范围,所建造的大风船多为18人操作,帆船的动力全靠风力和人力。”现为长岛渔号表演队“号头”的朱大相向记者说。
朱大相介绍,以前长岛在捕捞作业尚未实现机械化以前,渔民的帆船有风靠篷,无风全凭摇橹。当发现鱼群的黄金时刻或风暴来临的紧要关头时,4人或8人同摇大橹。渔号的节奏铿锵有力,曲调苍劲浑厚,音程八度大跳,具有气吞山河之势。那裸露的脊梁,紫色的胸膛,粗壮的胳膊,有力的手腕,腿上暴起的青筋,全神贯注的眼神,全被这指挥生产、协调动作的“渔令号”调度在力系千钧的绠绳和拨水推浪的橹杠上。“如今长岛人喊渔号,不仅坦露出渔民粗犷勤劳的体性,也蕴含着渔民热情好客的柔情,以至使长岛人酿造了独特的‘渔号文化’。‘驶船拉网捕海鲜哩,家来贵客喝三天哩!’、‘摆摆手,村里走哇!喊渔号,交朋友哇!’、‘嫁女娶媳喽,设宴贺喜哎!迎宾待客喽,渔号秧歌哎!’等等,老少妇孺都能念叨几句。这几年,渔号子又不断翻花样,一曲曲诙谐动情的新号子让人着迷。”
在长岛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上,记者看到有这样一段记载:长岛渔家号子,有着强烈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吆喝、呐喊为其主要特征,粗犷、豪迈、浑厚、热烈,旋律性强,节奏和缓,抒情委婉,号子大多优美动听,感染力很强,谁听了都会禁不住随和喊唱几声。
现为长岛渔号表演队队员的吴远鹏老人对长岛渔号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向记者介绍说,渔家号子是长岛渔家人闯海斗浪的“生命进行曲”,渔民的闯海之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仅要适应海洋,而且要征服海洋,劳动的力度愈大,气氛愈紧张,愈需要强烈的行动节奏,统一全船人的意志。长岛渔家人长年闯海,在生产中演变出了“上网号”、“摇橹号”、“掌篷号”、“捞渔号”、“发财号”、“竖大桅号”等20多种劳作号子,在喊唱形式上是“一领众和”,领者称“号头”,和者称“答号”。喊号时,渔民们全神贯注,所有力量用在一喊一腔之中。
“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劳作型渔号如今逐渐更换了新词,但曲调依然引人入胜。在集体性劳动中和节日里渔民欢快地高声喊唱渔号,抒发情怀,凝聚精神,歌颂生活,那情趣宛如一曲飘着海腥味的渔家‘信天游’”吴远鹏说。渔号成为旅游资源
“‘渔家号子’不仅是我们长岛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笔宝贵财富,而且也是我们长岛的旅游资源。”长岛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忠波这样告诉记者。
喊渔号唱旅游,在长岛人的生活里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是一个时尚,还派生出了专为游客唱渔号的“渔爸爸”、“渔妈妈”演出队。正因为长岛人嗜好喊渔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长岛渔号在旅游市场就产生了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神奇力量,成了招引客源的一大“吸盘”,每年有北京、河北、河南、江苏等省的近百万游客涌进长岛。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长岛就把海岛旅游业作为一大经济“渔号”高声喊唱。使其联带载体“渔家乐”旅游项目风风火火。岛上从事旅游相关产业经营的人员占人口量的四分之一,仅搞“渔家乐”家庭旅游的就有700个渔户。到了夏季,长岛便成了游人熙攘的海洋,数千辆游车在街头摆起了长蛇阵,渔村夜晚灯红笙歌,豪爽含情的渔号子不绝于耳,其情其景,让人叹为观止。
长岛人这般起劲地喊着旅游“号子”,目的是为了打出心中这张“底牌”,以锻成县域经济支撑点,拓出渔民增收新渠道。如今,长岛人用喊渔号的激情把旅游文章越做越大,走进长岛渔村,你会发现这里的渔民不再专门从事传统的渔养业,“小渔村海鲜楼”、“老渔民饺子馆”、“渔家小吃铺”等鳞次栉比,出自渔家加工的天然海米、鱼干、蟹酱、海菜包子、咸鱼玉米饼等成了游客的抢手货,经营“渔家乐”的渔户每年渔闲时节可赚得户均2万元的实惠。旅游业已成为全县三大产业之一,直接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景区门票收入占财政收入的30%多,拉动三产增值4亿多元,并借助旅游带来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每年外销水产品20多万吨。
说到长岛“渔家号子”的继承与发展,宋卫绪充满信心:“渔号子”如今已是长岛旅游的代名词,我们长岛人必须要唱大唱活唱实。下步,我们将在砣矶岛修建大风船历史博物馆,组织好展览和渔号演出。建立“长岛渔号”文化生态保护村,对渔号演唱艺人进行重点保护。另外,还要搞好文化广场空间和大型文艺演出及对外文化活动,供人们一睹“长岛渔号”这一原生态的原始风貌,并领略其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