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人:山东趣玩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4-23 点击:281次 |
|
|
|
有人这样说:长岛是仙人长岛、魅力长岛、瀛洲长岛、妈祖长岛、万鸟长岛、生态长岛……但当我如梦寻般邂逅了长岛群岛的大、小黑山岛,我方体悟到与喧嚣的大城市相比什么才是原生态,所以我想说:长水蓝一一大小黑山岛。
大、小黑山岛及周边诸岛,据《山海经》明确记载称蓬莱、方丈、瀛洲,后世称庙岛群岛。
大、小黑山岛地名考:大黑山岛西侧有座海拨189米高的老黑山,山的局部有玄武岩覆盖,呈黑褐色,故称黑山岛,因相对小黑山而称大黑岛。其实老黑山并不老,它是新生代第三纪晚期,由火山喷发的黑褐色玄武岩堆积而成。而庙岛群岛诸岛多为剥蚀山丘,多系古生代地壳运动中被抬升起来的,距今已有8亿年,其岩性属石英岩和板岩互层。因此,大、小黑山岛在庙岛诸岛中最为年轻,至少要年轻5亿年。
在庙岛群岛形成之前,地质学家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幅画卷:在1.4亿年前,今天的渤海还没有出世,当时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是连在一起的古陆。距今1.4亿年,地球发生大裂变,强烈的地壳运动在相连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发生大断裂,形成了一个渤海海盆,地质学家称为"渤海湖",这就是渤海的前身。
渤海湖形成之初,呈现的是一派猛玛象称雄动物世界的陆域风光。至1亿年前后渤海湖与东测的"黄海湖"相连,黄海湖又与东海相连,东海与太平洋相通,太平洋的"风吹草动"无时不使渤海湖"风声鹤唳"。至200万年时,渤海湖历经三次海侵之后而形成,奏响了渤海激昂的生命交响乐曲。
在庙岛群岛地质变迁的过程中,大小黑山岛是晚生儿,作为晚生儿大黑山岛却有幸承载了群岛地质变迁的全部演变史,是一座天然的火山岛诞生与生命演进的博物馆。
这是火山岛生命诞生的秘密。在火山岛形成之后的日久岁月里,候鸟从陆域飞来穿越海岛栖息时留下了粪便,这粪便里有各种尚未被完全消化了的植物种子,这种子传播了植物的生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之后使火山岛充满了绿色?植物的绿色又留住了被风裹挟而来的各种昆虫,使流浪的昆虫生命得以安下了家。
若干年后,有闯海人有意或无意上了岛,谁知几只藏在行囊或工具箱中的老鼠在夜色里悄然逃到了岛上…
小黑山岛生命的演绎是这一印证的缩影。
初上小黑山岛,岛上一片片天然的野生桑椹林吸引了我。己成熟了的桑枣(岛上人称)一簇簇挂在枝头却无人采摘,在阳光的照射下,在海岛强烈的紫外线辉映下,任凭在微风中摇曳。那桑枣远比城市卖的小些,当来到树下抬手即摘,放入口中登时一股清凉、甘甜之味沁入心肺,沉浸肝肾,这味这甜是城市听卖桑枣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
问及这桑林从何而来?岛主(村主任)说:“岛上桑树无任何人栽种,也不知道从何年何月开始岛上便长出了最初的桑树,日久年深越长越多而成林。桑树生命力极强,岛上桑树源于飞鸟留在岛上粪便中的种子自然生成,是纯天然野生树种。因岛上居民少,再说岛上人正事还干不完,无人去关注这些桑林多少和桑枣多寡。年复一年,花开花落,桑枣自然结果又自然掉落,一片片一层层落地入土,自生自灭,生生不息。
成熟的桑椹果实具有滋阴补血、补肝益肾、生津止渴、乌发明目的功效与作用。看到这野生天成与自然归入泥土的桑枣,无不会让人婉惜该为这绝好的资源找个去处?
桑林间笔者忽然间想到了"桑中月下"一词,青年男女约会于紫色果实累累的桑树下,吸滋阴补血之气,食补肝益肾之效,传生津止渴之吻,岂不是一幅绝好的佳境?!此时此地,那句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广告词:"补肾,他好我也好"随风飘来,让笔者脱口而出:“男人吃,女人醉",一句调侃之言逗笑了在场的专家、学者和官者。
小黑山岛人之何来?
据史料记载:岛上史上历代有居民居住至明初,明未万历到天启年间,周、史、胡姓先祖由内陆迁入,清道光年间始成岛社,名小黑山岛村沿用至今。
面对小黑山岛如此之野态,笔者不由的想到:
如今人们对原始、原生态、野生等定义的理解想来有些可笑。不是吗?当重新面对和理性的审视原始时,不免会让人有些愁怅。时下面对开发资本竞如此疯狂,试问无论资本如何疯狂能替代原始、野生和自然遗产的价值吗?资本时代可以有钱,但未来的时代资本会逊色当下吗?不要鄙视原始,甚至是鄙视其"落后"。可以预见,未来化为尘土的一定是现代投入原始的资本,因为资本无法承载原始遗产的价值。
离岛而去,回望大黑山岛是蓝色的,小黑山岛也是蓝色的,岛上一日感触颇多。次日天色阴暗的清晨,远眺间忽然发现大小黑山岛之蓝色在大海阴暗的天色下竟然变成了一片黛色,一簇神秘的可以覆盖一个局部的黛色。
大小黑山岛归来多日不得动笔,总是在想大小黑山岛该是什么去处?忽一日想起了爱因斯坦在他38岁时祝贺普朗克60岁寿诞的讲话,这是一个关于文化的思考,引用其中两段:“首先我同意叔本华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一个有修养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
“除了这种消极的动机,还有一种积极的动机。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各人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里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