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岛群岛(长山列岛)横亘于我国内海—渤海的出口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是海上的军事重地。早在大唐贞观年间就成为唐朝跨海东征,拓边安邦的一条重要海上通道,时至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里不仅留有唐军东渡征战时的遗址遗迹,还广泛地流传着一些关于唐太宗东征的故事传说。
一宿街
大唐初年,唐王李世民率兵跨海东征到达的第一站便是大榭岛(今南长山岛)。上岛后,唐太宗在岛的北部一处山坡前安营扎寨,名曰:南城(今南城村),派大将尉迟敬德在北长山岛的一处平缓之地安营扎寨,名曰:北城(今北城村)。两城依山面水而筑,遥相呼应对峙,十分雄伟气派。尉迟将军跟随唐王多年征战,功绩显赫,深得唐王的爱戴和信赖。往常在一起时,唐王对尉迟敬德是日必召见,夜必察谈。现时这样一水相隔,无路可通,来回全凭船渡,太宗甚觉不便。
一天,太宗闻爱将尉迟敬德得了重病,便好生着急,立即登船前去探望,恰巧这时海上波涛汹涌、水急浪高,只晕得唐太宗翻肠倒胃,呕吐不止。见到尉迟敬德后,太宗道:“这回来看你,晕得孤家苦不堪言。若是两岛之间有路可通,何以致此。”
人们常说皇帝金口玉言,他的话被土地爷听到,立即升天,禀报于玉皇大帝,玉帝即命海龙王为太宗拦海造路。
龙王的几位太子接受父命,立即召集虾兵蟹将、鱼卒龟勇,做了部署。当天半夜里,本来风平浪静的南北长山岛之间的海域,突然风声大作,浪涛涌动。那成千上万的水族精灵扯风裹浪、各显神通、海底掀沙搬石,搅得山摇地动。第二天一早,那些好奇的兵士到海边一看,只见一条宽阔的卵石大道横跨在碧波之中,将南、北长山连在了一起。兵将把这事奏报唐太宗,太宗高兴地说道:“天知朕意,海随吾愿,好一个‘一宿街’也。”打那以后,人们就叫这条海上卵石道为“一宿街”了。后人看那筑路卵石,晶莹如琥珀美玉,也称她“玉石街”。
望驾沟
唐太宗久驻南城,感到有些枯燥。一日,对身边的文臣武将们说:“众爱卿,孤家近日心中好生烦闷,相伴出游一番如何?”众人齐声赞同,备齐车马,自连城向东沿海边而行。一路上太宗观赏了“望夫礁”、“老翁钓鱼石”等海上佳景。中午时分,来到了现在的王沟地界。王沟南、北、西三面环山,东临大海。太宗见此地山环水绕,景色秀美,他又仔细观瞻了神宫仙殿般的诸多景观,村里又多有先人(仙人)居住,感叹到:“世人皆知这海上仙山,却不晓得仙境的源头原来在此”,便让侍从在“仙境源”上摆好宴席,君臣边饮酒边观看景致。这时天色格外晴朗,向东望去,只见大海中有一小岛,绿树芳草、竹林叠翠,亭阁隐现,海鸟飞鸣,好一幅美丽海上画图!太宗赞叹不已。急问大臣:“前方何处?”大臣道:“乃大竹山岛”。“好个大竹山岛风光,今日乘兴前往畅游一番,岂不更妙!”太宗令下,众随从将士忙准备好龙舟前往。来到大竹山岛一看,果然是个山奇水秀、林木葱茏的好地方。太宗高高兴兴地观赏山水花鸟、竹林和奇礁异石。不觉夜色渐浓,只好同文武大臣宿在了竹林亭阁内,准备在天亮后再返回大榭岛。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接连数日狂风大作、浪高涛猛,船不能行。太宗着急,守在大榭岛的东海边上的文武百官,更是为圣驾担忧,日夜在海边焚香祈祷,盼望圣驾归来。恰巧这日有夜叉巡海,查看到大榭岛东海口,突然看见万人跪拜,祈祷声阵阵,仔细一听原来是祈祷太宗出游平安归来,便急将这事奏知海龙王。海龙王闻后急道:“那太宗乃是一代开国明君,统一华夏,功昭日月。今日又亲率兵将拓边安疆,定要使其平安。”众虾兵蟹将闻命,立即平波息浪,太宗也随之乘船顺利归来。
由于王沟沟口曾经发生成千上万将士跪望圣驾出游归来的事儿,以后人们就称这条沟为“望驾沟”。再后来,又由于语言关系,便把“望驾沟”演变成“王家沟”。直到解放前,才渐渐简称为“王沟”。
钦岛 唐王山 唐王井
一日,风向正好,唐王登龙舟,率三军从大榭岛起营东进,船行半日,前军来报:“海天相接之处,云雾飘渺之中,有数岛若隐若现”。唐王传令:“三军开赴列岛,扎营休整。”
不多时,上得岛来,只见群山环抱一开阔平地,四周古木参天,百花斗妍,月牙似的几处海湾滩涂,皆玑珠卵石,晶莹剔透,在海浪的冲刷下,沙沙作响,又一番神仙境地。风光虽好,怎奈此时唐王军务紧急,无暇尽意浏览,只得敛气定神,策划安营之事。
岛上有一大山十分高陡,唐王要登上山顶观察地势,以便划定三军的布局。遂命军士凿石开山,伐木填涧,修筑御道。大约半个时辰,两条环山道路开成,直达山顶。唐王甚是满意,称下道为大马道,上道为二马道,遂弃船乘马上得山来。站在山巅,极目远望,只见海天一色,微波不兴,令人心旷神怡,望南有一大岛如巨石立水,其状若鼍,当即赐名为“鼍矶岛”(今砣矶岛),令一军前往扎营,作为后应。望北与高句丽相峙处也有两岛,一水相隔,即命前去岛上修筑皇城(后称北隍城岛,南隍城岛),待出击之日唐王好亲临皇城布阵督战。由远及近,环视山下,只见岛中有一宽敞海湾,唐王又命将士加以开拓修筑,成为一处避风良港。由于湾深向好,就是大风浪天港内也平静如镜,称之为“天口”。
唐王玉居山顶,诸事安排皆妥,唯独用水十分不便,每天需大量人力从山底运送。一日,唐王走出军营,见众多军士挑水攀山,甚是费力。随问从臣,方知原委。立即召见御史,问道:“何不掘地取水?”御史答:“先时已掘地数处,皆不得水。”唐王听后,哈哈笑道:“朕代天立命,凡天下万物,莫不听朕调遣。待朕亲点一处,降旨一道,命其献水是了!”说完便朝脚下指了指:“此处掘井,必得水也!”众将士见唐王所指之处,恰处高山之顶,知难有水,无不摇头叹矣。可御旨不可违,只得挖掘起来。挖地数尺后,露出一顽石,御史回奏,唐王到:“凿开顽石,便是龙泉。”众将士闻命,奋力凿石,凿着凿着,那顽石轰然一声破裂开来,泉水即刻便“骨碌骨碌”地喷涌而出,那水质清澈甘甜,随驾的官员与众将士无不欢腾雀跃,齐呼万岁。从此以后,由于唐王太宗在岛上下了道道钦命,所以,此岛被人们称为“钦岛”;那山因唐王在此居住过,所以称为“唐王山”;那井因唐王亲点的地位,所以也就称为“唐王井”了。
沧海桑田,千年巨变。现在,天口已被沙石淤平,埋于地下,然“唐王山”的“大马道”、“二马道”犹在,“唐王井”残迹仍存,只是井水已经干涸,井壁已坍塌罢了。
巡海将军——印鱼
唐太宗率军继续渡海东征。一日,船队行至南、北隍城岛附近,举目望去,见两岛笼罩在一片淡淡的薄雾之中,山峰迭出,秀丽如画。山凹里露出几处茅舍,升起缕缕炊烟。偶有渔家姑娘在山涧小径上出现,飘然欲飞,真如仙境一般。
太宗和侍从被这如诗如画的景色迷住,随行的玉玺太监,只顾观赏美景,被人挤碰,不慎失手,把捧在手中玉印掉进海里。太宗大吃一惊,急令军士打捞,怎奈隍城岛周围水深流急,半天也没打捞上来。只急得太宗心如油煎,当众道:“孤家东征决不半路收兵,谁若捞得国宝,孤家重重有赏!”话音刚落,忽见海中“哗啦”、“哗啦”冒出串串水珠,泛起阵阵水花,大家正在惊奇,只见一条大鱼慢慢地浮出水面,头顶着大印游近龙船。军师拿过鱼头上的大印,太宗一看,果真是刚才掉进海里的玉玺,便立即命令全体将士,一起恭立船头,向那大鱼千呼万唤,感谢捞印之功。再看那大鱼头顶上,仍有清楚印痕,太宗赞道:“好个知吾心,通朕意的鱼儿,今日献印有功,朕赐玉名‘印鱼’,封‘巡海将军’,可四海巡查,到各处龙宫领取俸禄!”天子代天行命,金口玉言,从此,印鱼(因它极像鲅鱼,又称“印鲅”)。四海游巡,查处那些肆虐的海妖水怪,不法的虾兵蟹将,十分劳碌辛苦。幸好头顶的印痕乃天子玉玺的戳记,当有特殊功能,只要将这吸盘似的印痕吸在游鱼身下,行驶的船底,便可驾鱼乘船,畅游千里而不费吹灰之力。印鱼的不寻常的印记和特殊功能,传之子孙后代二百多年,享尽富贵荣华。唐朝衰亡以后,“巡海将军”一职也自行卸去,流传下来,只留下了“印鱼”的赐名和免费畅游的待遇了。
|